![](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206/wz/18601377452.jpg)
嘉峪關的魏晉墓磚壁畫生動地展現了河西地區在魏晉時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風貌。這些壁畫墓群分布在距離嘉峪關市東北20公里的大漠中,共有1400多座,是著名的魏晉古墓群,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這些古墓群東西鄰接酒泉市的果園鄉,西北靠近新城鄉。這些古墓在大漠中如同海浪中的波濤。嘉峪關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起點,也是九邊重鎮之一,歸肅州衛所管轄。后漢時期,這里是"玉石障",五代稱"天門關",是歷代的軍事必爭之地。到了魏晉時期,戰爭更加頻繁,特別是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先是大面積的蝗蟲災害,接著爆發瘟疫和戰爭。人們饑餓到食用草根樹葉以及牛馬毛,餓死病死的尸骨填滿了河流,遮蔽了田野,景象慘不忍睹。這些墓群就是這個時期(公元220年)到南北朝(公元589年)的三百六十多年中建造的。嘉峪關市文物部門在1972-1979年的七年間先后發掘了13座墓,從墓葬看是家族聚族而葬的墓地。其中8座是彩繪磚壁畫墓,共出土壁畫磚700余塊,現有六號和七號墓室對游人開放。三號墓為單人葬,七號墓為四人合葬,其余的均為二人合葬。魏晉墓分為二室和三室兩種,有拱形斜坡式墓道相通,以干磚壘砌而成。六號墓是這十三座墓中畫像磚最多,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因此嘉峪關市文物部門把它作為唯一公開開放的墓室。它是采取了先挖墓道,墓室的洞穴,然后再用干磚壘砌墓室的辦法建造的。墓道寬2米,長20米,是斜坡形的,地上鋪有各式花紋磚。墓門為拱券叢脊門,上端建有磚砌的門樓,門樓上除繪有彩色的青龍、白虎、朱雀、蜚蠊、麒麟外,還鑲嵌上各種類型的建筑造型磚,象托梁赤幘力士造型磚,一手持連鼓,一手持槌的雷公畫像造型磚,托梁獸造型磚,以及雞首人身像,牛首人身像等,大大豐富了古墓壁畫的民族色彩。六號墓為三室墓,分前室、中室和后室。前、中室為盝頂,墓室平面近似正方形,后室為普通弧券。墓室各壁為表現勞動人民各種生產生活、婦婢仆從的雜役和墓主人奢侈豪華的享樂生活的磚畫。前室的四壁,分二層向內挑出半磚作檐,這是模仿了多層樓閣建筑。在墻上部建有一個"閣"和"壁龕",是象征臥室的。下部有三個拱券門的耳室,東壁一個,西壁兩個。上寫著:"臧內"(庫房),"炊內"(廚房),"牛馬圈"(牛馬廄),在靠近東南角的二層臺下,埋有一陶井,一半埋入地下,一半露出地面。古墓室四壁還繪有多種建筑型裝飾圖案畫,有虎頭紋,彩繪馬,云氣紋,連續三角紋等。由此可以看出,這些墓室是完全模仿當時世家豪族宅地的構造。六號墓出土最珍貴的是壁畫。已發掘的十三座墓中共出土六百六十幅壁畫磚,而六號墓就出土一百三十二幅。占了出土壁畫磚總數的百分之二十。所以人們把六號墓看作是整個魏晉墓群的縮影。墓前室共五十五幅,主要是表現墓主人莊園經濟生活的。中室共六十五幅,主要表現墓主人家居生活的。后室共十二幅,主要是表現墓主人的財富的。壁畫磚內容十分豐富,反映的面很寬,很廣。如放牧、農耕、采桑、養蠶、狩獵、屠宰、出巡、奏樂、博弈、舞蹈、繁殖、進食、宴飲、庖廚、釀造、服飾、梳妝、布帛、絲束等。畫面反映最多的是農牧業,農業上,從下種、耕犁、耙耱、收割、打場、采桑、養蠶;牧業上,從配種、放牧、屠宰、狩獵都畫得十分詳搏鄭困細,甚至連每道程序都無一疏漏。這說明農牧業在當時整個經濟中的基念作用,同時也為我們研究魏晉時期的農牧業,提供了一批珍貴而形象的資料。在132幅壁畫中,表現宴飲的有28幅,而表現烤羊肉串的就有6幅。烤羊肉是龜茲族的習俗食品,這表明當時河西走廊一帶是個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壁畫中還有表現音樂的畫面。以115號壁畫為例,畫的是兩個樂師在宴會上的演奏。據《隋書·音樂志》、《舊唐書·音樂志》載,隋唐宮廷樂部《西涼樂》中使用過三種不同的箜篌:臥箜篌、小箜篌、豎箜篌;三種不同的琵琶:阮咸琵琶、五弦琵琶、曲項琵琶和魏晉時期中國歸樂的吹奏器一尺八長笛。可從前這些樂器的細部都沒看到過,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何處,也很少為人所知。而在六號墓中我們不僅看到了這些樂器,還看到了阮咸琵琶、尺八長笛鄭梁嫌的重奏,看到了臥箜篌和阮咸琵琶、尺八長笛的合奏(七號墓)。這對研究中國的音樂不能不是一個很重要的發現。在壁畫中,特別是后室,發現了十副"絲束畫"、"布帛圖",這實際上是與墓中隨葬財富、錢幣的意義相同。因東漢末年,經濟衰敗,貨幣混亂,已出現了絹帛取代貨幣的勢頭。畫像磚除軍事題材外,壁畫磚絕大部分都是一磚一畫,筆法簡練,形象生動,系統反映了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俗、科技等內容,其繪畫以中國傳統的寫實手法為主,早于莫高窟藝術,故稱壁畫磚,或畫像磚。但也有幾磚一畫的,如三號墓的《出行圖》、《軍帳》、《塢》等。是在幾塊磚上畫一幅完整的畫面,表現一個主題。有的則是用幾個畫面表現一個主題,而又能獨立成畫。如六號墓中的《出行圖》,一共是由五塊磚畫成,前面三塊磚畫的是騎馬的隊列,第四塊磚畫的是牛車,最后一塊畫的是步行的官吏,這是一幅完整的畫面。盡管仍是一磚一畫,但因它表現的是一個內容,又前呼后應,這實際上是一幅小壁畫。魏晉時期的繪畫藝術正處于我國繪畫史上最繁榮的階段,但由于連年交戰,民不聊生,所以遺存下來的很少,嘉峪關魏晉墓壁畫磚的出土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從繪畫技巧看,這些壁畫磚并不是羅列堆積事物,而是抓住最本質,最有個性的東西加以表現。所以許多畫盡管寥寥數筆,畫得很簡單,卻反映得很深刻,很準確。如17號壁畫,只畫了一個高墻大院,墻上竟建筑了12個碉堡,院門大開著,卻沒畫一個人,盡管如此,卻使人感到陰森,恐怖,而又壓抑。又如96號壁畫,這是一幅出行圖,有6各官吏騎馬疾馳,一個車夫趕著牛車緊緊相跟,車上看不出裝得甚麼東西,但從牛瞪著眼,喘著粗氣掙扎向前的神態和車夫緊靠車轅急躁的神情,使人能感到車內裝的東西很重,卻又走得很急。畫工們繼承了中國傳統的畫法,畫人物時多采用多種畫法混合使用的技法。不同的部分采用不同的線條表現,如輕重、明暗、遠近等。從六號墓的壁畫中可以看到,他們用粗線條畫人物服裝的皺褶,增加了衣服的凝重感;用細線條畫馬的下腹部使人感到馬腹部的柔軟和彈性,這是民族繪畫傳統的具體發展的運用,對后代人物畫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此外,還有反映古代人民生產、生活的畫。如狩獵、放牧、揉面、宰豬以及一些動物畫,吃樹葉的駱駝,守門的獵犬,被追逐的青羊,奔馳的駿馬。畫工們以簡練流暢的線條,把這些動物描繪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在十三座墓中,唯一在六號墓中還發現了保存較完好的一塊棺蓋面。上面畫有十分生動的圖案,它采用的是先用刀淺刻成圖案,然后再涂以黑漆。圖案兩端為連壁紋,中間為人物圖像。棺蓋內面繪有伏羲、女媧各手捧一圓物(象征日月)。畫得簡潔、活潑、氣韻生動。在六號墓中還出土了大量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