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206/wz/18600827652.jpg)
1. 長江白鱘的滅絕與水壩建設有著直接關聯。隨著攔河大壩的增多,河流生態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許多水生生物種群因此無法生存。長江白鱘,因其巨大的體型和對廣闊活動空間的需求,以及需要在上游產卵、在中下游攝食成長的半溯河洄游習性,受到了如葛洲壩等大壩的嚴重影響。隨著失去產卵場和生存空間日益縮小,長江白鱘最終無法繼續生存。2. 人類的捕撈活動同樣對長江白鱘的滅絕起到了重要作用。歷史捕撈記錄顯示,長江白鱘曾多次嘗試穿越葛洲壩,但不幸被漁網捕獲。這些捕撈行為限制了它們的遷移和生存。3. 非法捕魚進一步加劇了長江白鱘的滅絕。作為食物鏈頂端的物種,長江白鱘的食物需求量巨大。過去使用電擊和絕戶網等捕魚方法,嚴重減少了它們的食物來源,導致許多白鱘因饑餓而死亡。研究員危起偉指出,若長江白鱘食物不足,本可以遷徙至下游覓食。然而,大壩的建設阻斷了通往下游的道路,使得食物減少,長江白鱘的存活率隨之降低。長江白鱘(學名:Psephurus gladius)是匙吻鱘科、白鱘屬的魚類,體長可達2至3米,體重200至300千克,最大體長超過7.5米。它們也被稱為中旅神華匙吻鱘,與密西西比河老顫的匙吻鱘同屬。作為長江中的大型肉食性魚類,白鱘是中國特有的物種,也被稱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因其吻部長而似象鼻而得名象魚。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