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206/wz/18600830552.jpg)
白鱘魚分布廣泛,主要棲息在長江干流的上下游,也能在河口咸淡水區域生存。曾有記錄在浙江錢塘江發現白鱘,可能是順著長江口游入的。年產量大約為二萬五千公斤。然而,由于過度捕撈和其他因素,白鱘資源日益減少,目前已處于瀕危狀態。白鱘個體較大,肉質鮮美,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其肌肉蛋白質含量為17.18%,脂肪含量為5.64%;肝臟蛋白質含量為8.71%,脂肪含量為8.20%;卵巢蛋白質含量為13.47%,脂肪含量為15.42%。肌肉和卵粒均含有17種常見氨基酸,氨基酸含量與中華鱘相同。因其營養價值高,歷來被視為美食,江蘇、上海等地將白鱘與鰣、鮠、甲(中華鱘)并稱為淡水四大名魚。白鱘的藥用價值也與中華鱘相同。匙吻鱘科魚類最早出現于白堊紀,現今存活的匙吻鱘科魚類僅有兩屬的兩種,分別分布于亞洲的長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這是因為古地質時期,第四紀冰期的劇烈環境變化導致匙吻鱘科魚類在很多地方滅絕,只有這兩個種在上述兩條河流中存活下來。白鱘這一孑遺動物在科學研究上極具價值;加之現存種群數量極少,因此,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將其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盡管科研部門正在開展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未能大量人工養殖之前,仍需嚴格禁止捕殺親幼魚,大力提倡幼鱘放歸江中,以保護和拯救這一瀕危物種。白鱘也分布于里海和黑海,并能在俄羅斯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上游生存。有記錄顯示,最大的白鱘長達28英尺,重2860磅。還有超過1噸的大魚被捕獲,但顯然并非用魚竿釣起。1991年,一支瑞典釣魚團隊在俄羅斯用大漂掛活餌,成功釣獲一條重達250磅的白鱘。已知最大的白鱘之一是在19世紀在美國哥倫比亞河捕獲,重1800磅;另一條是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齊雷薩河捕獲,同樣重1800磅。公認的最高紀錄是一條1285磅,12.5英尺長的白鱘,于1951年在俄勒岡州的戴拉斯河上用延線法釣到。然而,由于水壩建設和水量減少,這樣的巨魚已經不存在了。哥倫比亞河的釣魚法規規定,釣到的鱘魚小于40英寸或大于72英寸的必須放生。"釣到就放"的做法越來越普遍。根據俄勒岡魚類和野生動物局的資料,白鱘已經成為哥倫比亞河上人們最常釣到的魚。鱘魚在上鉤后會反復跳出水面,然后拼命掙扎以逃脫,或頑強地沉入水底以避免被捕。浮釣或定點釣法都能釣到它們。2014年6月17日,來自美國亞特蘭大的19歲青年Paul Jarvis和他的父親Ron在弗雷澤河捕魚,經過數小時的搏斗,終于制服了一條900磅的白鱘。在測量后,Paul將這條珍稀魚放回大自然。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