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206/wz/18603284852.jpg)
就藝術領域而言,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通過創新與變革,彰顯個性,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以此達到藝術創新的境界,一直是近年來藝術界熱烈討論并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成為新一代藝術家們心照不宣的追求。然而,由于社會風氣的浮躁及功利心的誘惑,一些藝術家,尤其是年輕藝術家,難以在關鍵時刻堅守初心,常常迷失方向。他們難以靜下心來,深入藝術本質進行探索。這導致藝術界時常出現令人惋惜的現象。一些本具才華的藝術家,因急于成名獲利,不愿忍受寂寞,選擇了一條本末倒置的道路。他們在一種營養不良的狀態下,作品或是畸形發展,或是失去靈魂地萎靡。這種現象,無疑讓真正關心藝術的人感到憂慮。近期,閱讀了王永峰先生的書法和篆刻作品,讓人眼前一亮。無論是審視先生的書法作品還是篆刻作品,都能夠感受到一種融匯古今,創新求變的新鮮感。在書法方面,先生的書路寬廣,精通真草行隸篆各種書體,且非浮于表面。無論是篆書、隸書,還是行書、草書,都顯露出深厚的傳統功底。即使采用現代的表現形式,也能讓人感受到傳統書法的魅力。尤其是先生的篆書,既抓住了散氏盤的質樸雄偉、圓潤凝重、流暢的風格,又在筆力和骨線上繼承了吳昌碩、鄧石如的精髓。因此,先生的篆書作品,整體呈現出一種澀而不滯、凝重端莊、底蘊豐厚、神韻兼備的效果。如先生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政通人和”、“品逸于梅,人淡如菊”等作品,初看似乎只是對散氏盤的簡單模仿,但細品后便能發現,它們實際上融合了多位篆書大家的精華。在章法的處理上,既有著吳昌碩作品的暢快淋漓,也體現了鄧石如大家的風范,可見先生對古代大家書法藝術的理解已深入人心,并能巧妙地結合自己的思想,在自由的空間中隨意揮灑。在篆刻方面,先生的技藝更為精湛。他的創作路徑是在熟練掌握傳統基礎上進行開拓和創新。他曾以精湛的漢印技藝在第三屆全國篆刻展上一舉成名。但他并未因此而自滿,相反,這次展覽讓他有了更深的觸動和反思。他敏銳地覺察到,篆刻界的趨勢是在工整的基礎上向豪放轉變。面對這一趨勢,他提出了新的審美理念,并開始在創作中實踐。多年的努力后,他的作品在第四屆全國篆刻展上得到了認可,實現了章法、刀法以及邊款設計的多重突破。如作品“臥游千里”,“臥游”二字在整體上大小的對比以及字間關系的處理上富有變化,章法上既有打破傳統漢印的結構,又在刻畫走勢和刀法運用上增加了許多巧妙的變化。先生的邊款設計更是才情滿溢,他在自然中尋求變化,在灑脫中追求工整,在形式中尋求內容。他有時即興刻下洋洋灑灑的落雪般的文字,有時配以趣味橫生的小畫。如他將鄭板橋的詩句與圖繪相結合,圖文并茂,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王永峰先生藝術之路的探索,仿佛打開了一扇長期緊閉的天窗,他的藝術創作如龍入淵,躍然而起。他順勢找到了以性情入印,以情傳神的新感覺。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選擇了肖像印作為載體,一口氣刻了上百方。到了1998年,他又專項探索以古文化入印,以此增強印章的古樸厚重感。他精心挑選了楚辭中的精練詞句,如“半邊天”、“馬玉環”、“月如鉤”、“長安古鐘”等,并痛快地創作了一系列作品。王永峰先生是一位有心人,在藝術進步的道路上,他用札記記錄了自己的每一個腳步。功夫與思想的結合,使得王永峰先生在藝術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他的成就是汗水與努力鑄就的,正如任何一位成功者腳下踩著的臺階,都是用汗水澆灌而成的。王永峰先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