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206/wz/18603423152.jpg)
1. 飲用水:儲備每人3天基本飲水需求,至少3升/人。2. 方便食品:儲備每人3天基本食物需求。選擇體積小、熱量高的食品,如巧克力、肉類罐頭、壓縮餅干等。3. 滅火器和滅火毯:滅火器用于初起火災的撲救,滅火毯可披覆在身上逃生或用于撲滅小型火源,起隔離熱源及火焰作用。建議將滅火器存放于灶具附近的明顯位置。4. 呼吸面罩:每人1個。建議將消防過濾式自救呼吸器存放于房門等逃生必經處的明顯位置。5. 手電筒:防水防爆手電筒。定期充電或更換電池,并建議存放在床頭。6. 多功能小刀:帶有刀鋸、螺絲刀、鋼鉗等組合功能,質量過硬。建議存放在應急包內。7. 收音機:用于接收應急廣播。定期充電或更換電池,并建議存放在應急包內。8. 救生哨子:建議選擇無核產品,可吹出高頻求救信號。建議存放在應急包內。9. 外用藥品:包括止血粉、止血貼、紗布繃帶、棉球、碘伏棉棒等,用于處理傷口、消毒殺菌。建議存放在應急包內。10. 消毒濕紙巾:用于個人衛生清潔。建議存放在應急包內。11. 醫用外科口罩:用于病毒防護。建議存放在應急包內。近年來,北京、上海、廣州、長沙等多地發布了家庭應急物資儲備建議清單。成都市武侯區早在今年2月就已發布此類清單。該清單分為基礎版和擴充版,基礎版包括應急物品、食品、工具和醫療箱等,擴充版則包括水和食物、個人用品、逃生自救求救求助工具、醫療急救用品和其他物品等。此外,成都市還參與了家用防災應急包的標準制定。在汶川地震后,四川省成都市標準化研究院發現國內缺乏家用防災應急產品標準,并率先開展防災應急包標準化研制工作,為應急物資生產提供技術依據。該標準已于2019年5月1日起實施。儲備家庭應急物資的原因在于有備無患。雖然改革開放40多年來,全社會積累了豐厚的物質財富,但由于疫情、極端天氣、突發自然災害等因素,可能會出現結構性、暫時性的短缺。特別是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防控形勢嚴峻復雜的情況下,家庭進行應急儲備顯得尤為必要。家庭儲備必要的應急物資和生活物資,能夠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提高全社會的抗風險能力。統計數據顯示,地震后的逃生和救援中,自救占70%,互救占20%,公救僅占10%,因此逃生自救至關重要。在西方部分發達國家,家庭應急包已得到廣泛普及,配備率高達70%以上。在日本,這一比例達到90%,而在中國,家庭應急包的配備率僅為5%。家庭應急包在事故災害發生時,尤其在救援力量無法及時到達的情況下,能夠在48小時的“黃金救援期”為自救和互救贏得寶貴時間,減輕危害,保護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