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吊錢不是天津獨有的習俗,但它的確在天津地區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被視為天津年俗的重要標志。
吊錢,又被稱為“掛錢”、“門箋”、“過門箋”等,是一種剪紙藝術,源于唐宋時期的“幡勝”。當時,人們用彩紙剪成各種飾物,用于迎接春日來臨。后來,這一習俗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吊錢,并在春節期間貼在門楣上,寓意著幸福吉祥、家道興旺。
在天津,貼吊錢的習俗尤為盛行。天津的吊錢制作精美,形狀和樣式都很有講究。一般是在臘月二十九進行貼吊錢的儀式,而且貼的位置也有規定,如門楣貼三大張,大門貼掛五張等。此外,天津人還認為吊錢的懸掛時間越長越好,通常要到正月二十五才會摘下。
雖然貼吊錢的習俗在北方其他地區也有所見,但天津人對這一傳統的熱愛和堅持使得它成為了天津年俗的獨特象征。每到春節,天津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家家戶戶門楣上貼著的吊錢,迎風飄動,為節日增添了濃厚的喜慶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