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地形特征
四川盆地地形特征
邊緣山地包括華鎣山以東的川東嶺谷,該地區由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組成,海拔約700至800米,谷地中分布著低丘和平壩。華鎣山與龍泉山之間的方山丘陵,海拔在350至450米之間,地勢較為平緩,適宜梯田開發。龍泉山以西是面積達6000多平方千米的川西平原,即成都平原,海拔約600米,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這片土地成為肥沃的千里沃土,被譽為“天府之國”。
導讀邊緣山地包括華鎣山以東的川東嶺谷,該地區由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組成,海拔約700至800米,谷地中分布著低丘和平壩。華鎣山與龍泉山之間的方山丘陵,海拔在350至450米之間,地勢較為平緩,適宜梯田開發。龍泉山以西是面積達6000多平方千米的川西平原,即成都平原,海拔約600米,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這片土地成為肥沃的千里沃土,被譽為“天府之國”。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201/wz/18268218652.jpg)
四川盆地,地處長江上游,主要位于四川省東部和重慶市西部,被四周海拔2000至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抱。北側有大巴山、米倉山和龍門山,西側接壤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和大涼山,南側是大婁山,東側則是巫山。四川盆地是一個地質構造穩定、地貌形態典型的封閉盆地。自震旦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是大型地殼凹陷帶,經歷了晚三疊紀的印支運動,形成了內陸湖盆。在中生代,盆地內堆積了厚度達3000至4000米的紫色砂巖和頁巖,因此也常被稱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四川運動使得盆地周邊山地崛起,中心地區沉降,塑造出現代四川盆地的基本地形。盆地內部的地層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了大規模的變形,形成了東部的盆東褶皺帶、中部的盆中穹窿帶和西部的盆地沉陷帶,為現今的地貌格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時期,喜馬拉雅運動進一步提升了周邊山地,盆地相對沉降,成都地區尤為明顯,這導致長江切穿巫山,使得四川盆地從內流變為外流盆地。四川盆地由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大部分組成,總面積約26萬平方千米。邊緣山地包括華鎣山以東的川東嶺谷,該地區由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組成,海拔約700至800米,谷地中分布著低丘和平壩。華鎣山與龍泉山之間的方山丘陵,海拔在350至450米之間,地勢較為平緩,適宜梯田開發。龍泉山以西是面積達6000多平方千米的川西平原,即成都平原,海拔約600米,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這片土地成為肥沃的千里沃土,被譽為“天府之國”。四川盆地又被稱為巴蜀盆地、信封盆地、紫色盆地或紅色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它位于亞洲大陸中南部,中國腹心地帶和中國大西部東緣中段,涵蓋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市大部,總面積約26萬平方千米,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大部分。邊緣山地的垂直自然分帶一般為2至5個,而盆地底部則分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三部分。四川盆地按方位可細分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盆地內主要城市有成都、重慶、綿陽等,其文化為巴蜀文化。盆地氣候一般認為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但部分地區更接近溫帶海洋性氣候。
四川盆地地形特征
邊緣山地包括華鎣山以東的川東嶺谷,該地區由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組成,海拔約700至800米,谷地中分布著低丘和平壩。華鎣山與龍泉山之間的方山丘陵,海拔在350至450米之間,地勢較為平緩,適宜梯田開發。龍泉山以西是面積達6000多平方千米的川西平原,即成都平原,海拔約600米,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這片土地成為肥沃的千里沃土,被譽為“天府之國”。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