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版“舌尖上的中國”:梁實秋的美食記憶
民國版“舌尖上的中國”:梁實秋的美食記憶
2.梁實秋堪稱一個大吃貨,關于他的貪吃軼事數不勝數: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創下過一頓飯吃十二個饅頭、三大碗炸醬面的記錄;海外留學歸來,徑去飯莊大快朵頤,酒足飯飽后,才大搖大擺還家。3.出生于美食世家,父親梁咸熙是個頂呱呱的美食家,經常光顧北京有名的飯莊、酒樓,對其中的美味佳肴如數家珍,信手拈來。由于經常在此處推杯換盞、品嘗美食,于是他同掌柜陳蓮堂逐漸熟識,并發展成為莫逆之交。后來,梁咸熙為飯莊的發展獻計獻策,兩人竟合伙在沈陽、哈爾濱、青島、西安、上海、香港等地設立了分店,將厚德福的旗號推向了全國。
導讀2.梁實秋堪稱一個大吃貨,關于他的貪吃軼事數不勝數: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創下過一頓飯吃十二個饅頭、三大碗炸醬面的記錄;海外留學歸來,徑去飯莊大快朵頤,酒足飯飽后,才大搖大擺還家。3.出生于美食世家,父親梁咸熙是個頂呱呱的美食家,經常光顧北京有名的飯莊、酒樓,對其中的美味佳肴如數家珍,信手拈來。由于經常在此處推杯換盞、品嘗美食,于是他同掌柜陳蓮堂逐漸熟識,并發展成為莫逆之交。后來,梁咸熙為飯莊的發展獻計獻策,兩人竟合伙在沈陽、哈爾濱、青島、西安、上海、香港等地設立了分店,將厚德福的旗號推向了全國。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201/wz/18268211552.jpg)
1. 梁實秋,我國著名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兩千多萬字的著作,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2. 梁實秋堪稱一個大吃貨,關于他的貪吃軼事數不勝數: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創下過一頓飯吃十二個饅頭、三大碗炸醬面的記錄;海外留學歸來,徑去飯莊大快朵頤,酒足飯飽后,才大搖大擺還家。3. 出生于美食世家,父親梁咸熙是個頂呱呱的美食家,經常光顧北京有名的飯莊、酒樓,對其中的美味佳肴如數家珍,信手拈來。由于經常在此處推杯換盞、品嘗美食,于是他同掌柜陳蓮堂逐漸熟識,并發展成為莫逆之交。后來,梁咸熙為飯莊的發展獻計獻策,兩人竟合伙在沈陽、哈爾濱、青島、西安、上海、香港等地設立了分店,將厚德福的旗號推向了全國。4. 梁實秋從小便對飲食之道產生了異于常人的興趣。他開始走出家門,走街串巷,來往在三教九流之間,流連于飯莊酒肆其中,打聽各色食品的名稱、沿革、制作、銷路,揣摩其背后的文化底蘊,漸漸地,由純乎興趣到形成學問,梁實秋觸摸到了北京飲食文化的真味。5. “豆汁兒”是老北京最普通且又最具代表性的飲食。味微酸又帶一點霉味,若在鄉下,豆渣只有喂豬的份。但北京人沒有不嗜豆汁兒的,因此,梁實秋十分肯定地說:“能喝豆汁兒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 梁實秋在美國科泉小鎮留學時,由于密契爾夫人過于“摳門”,他的餐桌并不豐盛。他從小便有一個好胃口,吃飯“習慣于大碗飯、大碗面”,絕對是餐桌上的巨人,生猛彪悍。然而在密契爾家中,不僅向往已久的“又厚又大的煎牛排”不見蹤影,就連稍微像樣一點兒的食品也極少露面。7. 十分不“爽”的西餐生活愈發加重了梁實秋的思鄉之情,他開始想念胡同口的糖火燒、母親做的核桃酪、厚德福的瓦塊魚、致美齋的爆肚仁兒、玉花臺的湯包、正陽樓的烤羊肉、便宜坊的烤鴨、六必居的醬菜……每次回憶到這些美味佳肴,梁實秋肚中饞蟲蠕動,眼里淚花打轉,“什么時候才能再吃到家鄉的飯菜?”8. 晚年的梁實秋不幸身患老年性糖尿病,他自己認為“飲食無度,運動太少”為罪魁禍首。自從發現病癥開始,梁實秋便失去了“吃的自由”。9. 晚年的梁實秋轉換了一個方式:以筆談“吃”。于是,這便在“雅舍家族”里增添了一個亮麗的成員:《雅舍談吃》。10. 《雅舍談吃》是梁實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初版收錄文章57篇,每篇都以一種食物的名稱為題目。新版《雅舍談吃》為線裝典藏版,增加初版未收錄的39篇談吃美文,全書共計96篇。在內容選篇上,梁文茜做了審定。為了盡可能全面地呈現梁實秋在飲食文化方面的創作,將全書分為"雅舍談吃"和"談吃拾遺"兩個部分。11. 從老北京到西雅圖,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細數各種美食,有酒樓飯莊的招牌菜,又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和家常菜,葷菜例如西施舌、火腿、醋溜魚、烤羊肉、燒鴨、獅子頭、兩做魚等,素菜例如醬菜、韭菜簍、豆腐、龍須菜,此外,還寫了湯粥酒水、點心小吃,例如水晶蝦餅、湯包、核桃酪、炸丸子、滿漢細點、菜包等,無一不寫得讀者大咽饞涎。12.梁實秋的文筆風趣幽默,他在《雅舍談吃》的序言中寫了一件小事,"有一位先生問我:‘您為什么對于飲食特有研究?’這一問問得我好生惶恐。我幾曾有過研究?我據實回答說:‘只因我連續吃了八十多年,沒間斷。’"有讀者說光憑這句話就知道梁先生堪稱名副其實的可愛老饕。13. 書中梁實秋還寫到許多友人趣事,比如他調侃徐志摩說:"徐志摩告訴我,每值秋后必去訪桂,吃一碗煮栗子,認為是一大享受。有一年他去了,桂花被雨摧殘凈盡,他感而寫了一首詩《這年頭活著不易》。"
民國版“舌尖上的中國”:梁實秋的美食記憶
2.梁實秋堪稱一個大吃貨,關于他的貪吃軼事數不勝數: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創下過一頓飯吃十二個饅頭、三大碗炸醬面的記錄;海外留學歸來,徑去飯莊大快朵頤,酒足飯飽后,才大搖大擺還家。3.出生于美食世家,父親梁咸熙是個頂呱呱的美食家,經常光顧北京有名的飯莊、酒樓,對其中的美味佳肴如數家珍,信手拈來。由于經常在此處推杯換盞、品嘗美食,于是他同掌柜陳蓮堂逐漸熟識,并發展成為莫逆之交。后來,梁咸熙為飯莊的發展獻計獻策,兩人竟合伙在沈陽、哈爾濱、青島、西安、上海、香港等地設立了分店,將厚德福的旗號推向了全國。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