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木立信的啟示是什么?
徒木立信的啟示是什么?
2.“徙木立信”說的是商鞅在實施變法前為了取得人們的信任,就在城門處說只要有人能將木桿搬到指定位置就授予五十金,最后有人照辦,商鞅就兌現諾言的故事。“徙木立信”指通過某種手段樹立典型,而使公眾信服的行為。出自《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導讀2.“徙木立信”說的是商鞅在實施變法前為了取得人們的信任,就在城門處說只要有人能將木桿搬到指定位置就授予五十金,最后有人照辦,商鞅就兌現諾言的故事。“徙木立信”指通過某種手段樹立典型,而使公眾信服的行為。出自《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201/wz/18266081752.jpg)
1.徒木立信的啟示是:誠信是立國之基2.“徙木立信”說的是商鞅在實施變法前為了取得人們的信任,就在城門處說只要有人能將木桿搬到指定位置就授予五十金,最后有人照辦,商鞅就兌現諾言的故事。“徙木立信”指通過某種手段樹立典型,而使公眾信服的行為。 出自《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3.商鞅徙木立信是要確立一種政權的公信力,衛鞅初入秦地,深感秦的弊政,政出多門,政令不清,百姓對官府沒有信任,因此徙木立信.讓百姓確信,新的改革政府是說到做到的。從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證明“誠信是立國之基”的道理.凡從政者必須牢記這一道理,切實做到“取信于民”。 令出必行,取信于民,這與我國當今社會提倡的“誠信”完全一致,說明了自古以來“誠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拓展資料:1.商鞅推出新法令,生怕百姓不信任,放了一根木頭在城墻南門,貼出告示說: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沒人敢動手去搬移,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時,才有一壯士將信將疑的把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告訴我們:信用是國家的重寶,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必定得到民眾的信任。立木取信出自于《資治通鑒》,是指商鞅通過利用讓百姓搬一塊木桿從南門到北門,就給賞銀50兩黃金的方式取得百姓的信任,最后順利頒布變法法令的歷史典故。
徒木立信的啟示是什么?
2.“徙木立信”說的是商鞅在實施變法前為了取得人們的信任,就在城門處說只要有人能將木桿搬到指定位置就授予五十金,最后有人照辦,商鞅就兌現諾言的故事。“徙木立信”指通過某種手段樹立典型,而使公眾信服的行為。出自《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