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起源于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隸書也叫隸字、古書,相傳是秦未時期的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字形優美,扁而較寬。隸書分為秦隸(古隸)與漢隸(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和書法的一大變革。
一、隸書起源1、隸書一般認為是由篆書發展而來的,主要是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了方折,始創于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于戰國時期,相傳隸書是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去繁就簡。
2、隸書的出現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結體扁平、工整、精巧。
3、到東漢時期,隸書的撇、捺、點等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二、隸書的結構特點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隸字在篆字的基礎上改以橫向(左右)取勢,使字形偏向扁方,筆畫收縮縱向筆勢,強化橫向分展。
2、起筆蠶頭收筆燕尾,起筆蠶頭是在起筆藏(逆)鋒的用筆過程中,將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一種類似蠶頭的形狀,收筆燕尾,是在收筆處按筆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
3、化圓為方化弧為直,隸筆的直富有生命力,有明顯的波動性,筆意是建立在筆畫運動方式基礎上的。
4、變畫為點變連為斷,隸書中的點不依附與畫,而是獨立出來的,有豎點、平點、三連點(水旁)、左右點、四連點(火旁)等,許多一筆盤旋連綿寫成的筆畫還會斷開來寫。
5、強化提按粗細變化,隸書有意強調提按動作,形成筆畫軌跡顯著的轉承、粗細變化,起、行、收用筆的三過程有明確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