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30/wz/18288672752.jpg)
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使用了“順治”這一年號。他在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生于盛京,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子,母親是孝莊文皇后。順治皇帝在位長達18年,從1643年至1661年。他在順治七年開始親政,并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駕崩,享年二十四歲。他留下的遺詔指定第三子玄燁繼位,即后來的康熙帝,并被安葬于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孝陵。關于順治皇帝出家的說法,主要來源于民間和野史。然而,正史并未記載他出家為僧的事實。如果順治皇帝真的選擇出家,那么他為何會前往遠離北京的五臺山呢?北京作為清朝的政治經濟中心,佛法盛行,寺廟林立,如法源寺、潭柘寺、碧云寺等,這些地方都有許多得道高僧。順治皇帝早期受到天主教的影響。順治八年(1651年),他接見了居住在北京的耶穌會教士、欽天監監正湯若望。湯若望因學識淵博,很快贏得了順治皇帝的欣賞和敬仰。由于孝莊文太后曾認湯若望為“義父”,順治皇帝也尊稱他為“瑪法”,即“爺爺”。然而,在順治十四年(1657年),順治皇帝對佛教產生了濃厚興趣,這可能是受身邊人的影響。他開始與佛教高僧交往,如憨璞聰、玉林琇、茚溪森、玄水杲等,他們在宮中講解佛理。順治皇帝甚至為自己起了法名“行癡”,號“行癡道人”,對佛教的崇信由此可見一斑。順治皇帝因愛妃董鄂妃的去世而感到悲痛,有說法認為他因此而出家。關于他選擇五臺山的原因,一種說法是他因夢境而選擇這里,但這缺乏確鑿的依據。另一種說法是,五臺山自東漢永平年間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就是佛教圣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地位。作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臺山的尊貴地位對于一位皇帝來說,是一個合適的隱居地。因此,順治皇帝選擇五臺山作為出家的地點,也符合他作為一位避世皇帝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