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屬于中國古代傳統彈弦樂器,又稱撥弦樂器,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它的歷史悠久、音域寬廣、源遠流長、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
一、箜篌屬于什么樂器1、箜篌是我國古代傳統彈弦樂器,又稱為撥弦樂器。最初稱為坎侯或空侯,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一樂器在古代除宮廷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于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
2、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從14世紀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3、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與日本奈良正倉院保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
二、箜篌與豎琴的區別
1、外形上,現代箜篌是雙排弦(每排36根),豎琴是單排弦;現代箜篌有琴碼(參考古箏的琴碼),而豎琴沒有;現代箜篌的共鳴箱是梨形(參考琵琶的共鳴箱),而豎琴是三角形;現代箜篌在琴柱上有鳳回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符號。
2、音色上,箜篌的聲音好像是從透明的水上發出的,連水面也在微微的震動,比較清亮、浮泛、飄忽;豎琴的聲音好像是從水下發出的,整塊水吸收了一些散射的能量,比較清純、柔和、穩定。
3、技法上,箜篌多了壓顫技法(古箏),帶來更多的韻味變化;箜篌有左右同度的雙排弦,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更方便,可以左右手同時奏出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