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筆法瘦勁挺拔,曲線較多,直線較少,起筆有方筆、圓筆,尖筆,收筆“懸針”較多。篆書分為:大篆、小篆,大篆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小篆又叫秦篆,是秦國通用的文字。
一、篆書特征篆書筆法瘦勁挺拔,曲線較多,直線較少,起筆有方筆、圓筆,尖筆,收筆懸針較多,筆法相比其他書體相對簡單。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它們各自的特點一般為:
1、大篆是古文、籀文、金文、石鼓的統稱。其用筆與甲骨文味道迥異,風格渾厚樸茂,結體絢熳多姿。它的發展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2、小篆又叫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是大篆的簡化字體。小篆筆法圓融平正,結體典雅和平,而且有規可循,是識篆與了解文字本義的門徑,發展到清代,突破筆畫粗細、遲速、頓挫、輕重、方圓的變化,線條變粗,具有形體均勻齊整的特征,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二、篆書的演變
1、大篆是周朝時期的文字,從漢代以來,一般人都認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時太史籀所造。大篆字體,在傳世的石刻文字,當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在周朝,經過了幾百年的混亂后,不同的國家發展出了不同的文字,可以把它們都看成各種大篆。
2、在統一六國后,秦國綜合了七國的文字制定出了一種通用的文字,也就是小篆,現代漢字是從小篆演變而來的。雖然小篆有近2200多年的歷史,但它仍然出現在許多場合中,尤其是藝術設計和書畫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