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是什么?
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是什么?
在兩部門的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介紹中,1、從支出的角度看,Y=C+I,即總產出等于家庭部門的總消費加上企業部門的總投資。2、從收入的角度看,Y=C+S,因為居民家庭得到的收入,可以用于消費和儲蓄。而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的總產出是等價的,故C+I= C+S,進一步得到I=S。也就是說,在國民收入核算中,投資必然等于儲蓄。擴展到三部門收入核算、四部門收入核算,投資等于儲蓄的邏輯仍然成立。在三部門經濟中,C+I+G=C+S+T可以化簡為I=S+(T-G),即左邊是企業投資,右邊是家庭儲蓄加上政府儲蓄。在四部門經濟中,C+I+G+X-M=C+S+T可以化簡為I=S+(T-G)+(M-X),即右邊是家庭儲蓄加上政府儲蓄,再加上國外部門的儲蓄。
導讀在兩部門的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介紹中,1、從支出的角度看,Y=C+I,即總產出等于家庭部門的總消費加上企業部門的總投資。2、從收入的角度看,Y=C+S,因為居民家庭得到的收入,可以用于消費和儲蓄。而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的總產出是等價的,故C+I= C+S,進一步得到I=S。也就是說,在國民收入核算中,投資必然等于儲蓄。擴展到三部門收入核算、四部門收入核算,投資等于儲蓄的邏輯仍然成立。在三部門經濟中,C+I+G=C+S+T可以化簡為I=S+(T-G),即左邊是企業投資,右邊是家庭儲蓄加上政府儲蓄。在四部門經濟中,C+I+G+X-M=C+S+T可以化簡為I=S+(T-G)+(M-X),即右邊是家庭儲蓄加上政府儲蓄,再加上國外部門的儲蓄。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201/wz/18284929352.jpg)
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是I=s在兩部門的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介紹中, 1、從支出的角度看,Y=C+I,即總產出等于家庭部門的總消費加上企業部門的總投資。 2、從收入的角度看,Y=C+S,因為居民家庭得到的收入,可以用于消費和儲蓄。而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的總產出是等價的,故C+I= C+S,進一步得到I=S。也就是說,在國民收入核算中,投資必然等于儲蓄。擴展到三部門收入核算、四部門收入核算,投資等于儲蓄的邏輯仍然成立。在三部門經濟中,C+I+G=C+S+T可以化簡為I=S+(T-G),即左邊是企業投資,右邊是家庭儲蓄加上政府儲蓄。在四部門經濟中,C+I+G+X-M=C+S+T可以化簡為I=S+(T-G)+(M-X),即右邊是家庭儲蓄加上政府儲蓄,再加上國外部門的儲蓄。在兩部門的均衡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中,均衡產出的總需求條件是計劃支出等于實際產出(E=Y),即代表總需求的計劃產出(支出)Y=C+I,必須等于實際產出Y=C+S(這種實際產出的收入可分割為消費和儲蓄)。均衡的條件也是C+I= C+S,即I=S。(1)等式成立時I的內容不同。收入恒等式中的I,既包括計劃的存貨投資,也包括非計劃的存貨投資,非計劃的存貨投資可以理解為企業生產出來了又賣不出去的產品。非計劃的存貨投資屬于存貨投資,而存貨投資又屬于投資,因此這些賣不出去的產品在收入核算中就都被算作投資。但均衡國民收入中的I,只包括固定投資和計劃的存貨投資,不包括非計劃的存貨投資,也即經濟均衡時的非計劃存貨投資為零。理解這一點,是理解這兩個等式區別的關鍵?。?)存在事后還是事前的區別。收入恒等式里的I=S,是一種事后的結果,它的成立是必然的,具有永恒的屬性,因為它是從家庭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之和等于家庭收入這一邏輯推導出來的。這個公式同時意味著,企業投資越多時,整個社會雇傭的勞動力就越多,從而源于勞動力要素的家庭收入就越多,并且以儲蓄的形式留存了下來。而均衡收入理論中的I=S,其I是一種事前的計劃,即為了實現均衡,必須進行有計劃的投資,這種計劃僅包括固定投資和計劃的存貨,但計劃的I不必然等于S。如果計劃的I很正確,正好等于計劃儲蓄,即不存在非計劃存貨投資,則I=S成立。如果計劃的I大于計劃的S,這時需求大于供給,市場出現短暫的供不應求,但經濟是失衡的,從事后來看(過了一段時間后看),會出現企業存在很多非計劃的存貨(產能過剩)。如果計劃的I小于計劃的S,這時需求小于供給,市場出現短暫的供大于求,經濟又失衡了,從事后來看(過了一段時間后看),企業的產能會出現下降的問題。這里有兩點要注意,第一,市場供需失衡情況下,經濟是反復波動的,第二,這里講的市場供需,是市場林林總總各種商品的總和,不是特指某個商品,這一點理解起來有點抽象。(3)兩者論述的目的不同。收入核算恒等式旨在說明一個社會總產出核算方法的邏輯,它衡量的是經濟波動或均衡運動軌跡中的一個片段(時期)的產出情況。而均衡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旨在說明在短期內,如果社會需求不足,則會存在非計劃的存貨投資,使實際的I大于實際的S,局部的失衡,可能導致總體的失衡,并帶來經濟的反復波動。社會總需求不足時減少投資,雖然可以使I=S,但并不是理想的均衡產出,因為這時可能沒有實現充分就業,計劃的產出水平低于社會的潛在產出水平。那么,根據凱恩斯的理論,社會總需求不足時,應從需求端進行發力,使計劃投資等于計劃儲蓄。
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是什么?
在兩部門的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介紹中,1、從支出的角度看,Y=C+I,即總產出等于家庭部門的總消費加上企業部門的總投資。2、從收入的角度看,Y=C+S,因為居民家庭得到的收入,可以用于消費和儲蓄。而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的總產出是等價的,故C+I= C+S,進一步得到I=S。也就是說,在國民收入核算中,投資必然等于儲蓄。擴展到三部門收入核算、四部門收入核算,投資等于儲蓄的邏輯仍然成立。在三部門經濟中,C+I+G=C+S+T可以化簡為I=S+(T-G),即左邊是企業投資,右邊是家庭儲蓄加上政府儲蓄。在四部門經濟中,C+I+G+X-M=C+S+T可以化簡為I=S+(T-G)+(M-X),即右邊是家庭儲蓄加上政府儲蓄,再加上國外部門的儲蓄。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