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民收入恒等式:投資-儲蓄恒等式,即I=S(投資=儲蓄)。 儲蓄—投資恒等式是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來的。根據國內生產總值等于消費加投資,國民總收入等于消費加儲蓄,國內生產總值又等于國民總收入。于是,就可以得出儲蓄—投資的恒等關系。 2,一個國家假定只有企業與居民兩個部門,不存在稅收,也沒有政府支出和進出口,這樣從收入(供給側)角度看,國民收入=工資+利潤+利息+地租=消費+儲蓄。而從支出(需求側)角度看,國民收入=投資+消費??偣┣笃胶猓馕吨偸杖氲扔诳傊С觯聪M+儲蓄=投資+消費。等式兩邊都含消費,故左邊的儲蓄必等于右邊的投資。拓展資料:1,在這個金融體系里,S=I這個等式兩邊之間的是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銀行、共同基金,以及其他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它們吸收國民儲蓄,并將之用于一國的投資。 儲蓄一投資恒等式是事后實際發生的儲蓄和投資總是相等的,不管宏觀經濟是處于經濟蕭條還是通貨膨脹狀態,它描述的是賬面上數字收入與支出的一致性。如果事前計劃的或意愿的儲蓄和事前計劃的或意愿的投資不相等,就會出現經濟蕭條或者通貨膨脹等情況,它解釋的是現實經濟運行的均衡狀況。 2,雖然在整個經濟來說儲蓄與投資是相等的,但對每個單個家庭和企業而言,這就不一定正確了,甲個人的儲蓄可能大于他的投資,他可以把超出的部分存入銀行。乙的儲蓄可能小于他的投資,他可以從銀行借到不足的部分,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通過允許一個人的儲蓄為另一個的投資籌資而使個人儲蓄與投資不相等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