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產生于篆書之后,楷書之前,當然楷書、行書、草書出現的時期差不多,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可以說,在隸書之后,草書、楷書、行書都開始成型。隸書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磔”。
一、隸書后面是什么1、隸書產生于篆書之后,楷書之前,當然楷書、行書、草書出現的時期差不多,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可以說,在隸書之后,草書、楷書、行書都開始成型。隸書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磔。
2、隸書是將大、小篆改易筆畫,去其繁復而形成的一種較篆書簡潔的書體,從產生到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代是隸書發展的鼎盛時期,隸書代替篆書成為通行文字,逐步形成字體扁闊,筆勢向左右開張,撇捺起落,向背分明;用筆方中帶圓,渾厚堅挺,縱橫跌宕,富有變化的特點。
3、自東漢之后,書法藝術向更為簡潔的新書體發展,演變出楷書、行書、草書而盛行于世。到清代隸書重新被重視,涌現出傅山、鄧石如、伊秉綬等一大批隸書名家,使隸書有了新的發展和變化,形成隸書發展的第二高峰。
二、隸書的結構特點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隸字一反篆字縱向取勢的常態,而改以橫向(左右)取勢,造成字形尚扁方,筆畫收縮縱向筆勢而強化橫向分展。
2、起筆蠶頭收筆燕尾
這是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征,特別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畫幾乎都用此法。起筆蠶頭,就是在起筆藏(逆)鋒的用筆過程中,同時將起筆過程所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一種近似蠶頭的形狀。收筆燕尾,就是在收筆處按筆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
3、化圓為方化弧為直
這是隸書簡化篆書的兩條基本路子,如果不了解篆書的圓,就不太容易掌握好隸書的方。由于隸筆中的直畫或方折,還無不包藏著篆字的弧勢,因此隸筆的直往往有明顯的波動性,富于生命力。實際上隸書的筆意,是建立在筆畫運動方式基礎上的。
4、變畫為點變連為斷
一般篆字不用點,即使用點也只是一種渾圓點,而隸書中點已獨立了出來,不再依附于畫,而且點法也日益豐富,有豎點、平點、左右點、三連點(水旁)、四連點(火旁)等,而且隸書還將篆字中,很多一筆盤旋連綿寫成的筆畫斷開來寫,大開了書寫的方便之門。后來楷書更發揮了這種方式,更允許筆和筆間出現銜接痕跡,甚至筆斷意連。
5、強化提按粗細變化
寫篆書時,用筆的縱向提按要求不現痕跡,而隸書就有意強調提按動作,形成筆畫軌跡顯著的粗細、轉承變化,起、行、收用筆的三過程都有了明確的體現,所以與后來的楷書比較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