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車版是目前最受歡迎的滴滴車主版本之一,并且也比較適合車主進行接單。不過,選擇哪個版本還應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情況來做出決策,并依據實際情況調整工作方式和策略。
1、專車版
專車版是滴滴車主中最為常見的版本之一,也是目前最受歡迎的版本之一。這個版本提供更多訂單,訂單數量相對較穩定,且價格相對較高,因此可以保證接單效率和收入穩定性。此外,專車版還提供更加舒適、安全的服務體驗,因此也受到乘客的青睞。
2、快車版?
快車版是滴滴出行中的一個普及率很高的版本,它的訂單量比專車版要多,但是價格相對較低。快車版主要服務于城市間或城市內距離較近的出行需求,接單效率也比較高。
3、順風車版
順風車是滴滴出行推出的一款共享出行模式,這個版本適合長途、拼車出行,價格較低,但是訂單量相對較少。順風車版的優勢在于可以靈活選擇行程和拼車對象,同時提高了空閑時間的利用率。
4、代駕版
代駕版主要服務于需要代駕出行的用戶,可以幫助司機快速接到代駕訂單,并且提供全天候服務。這個版本的訂單量相對較少,但是訂單價格較高,因此也能夠保證收入穩定性。
滴滴出行發展歷程:
2010年9月易到用車正式上線,2011年底搖搖招車上線,基于LBS的移動打車應用開始百花齊放,其代表有:搖搖招車、打車助手、打車小蜜(易道)、微打車、易達打車與滴滴打車。
彼時可謂群雄并起,各種瘋狂的跑馬圈地此起彼伏。好景不長,到13年上半年“打車軟件如何掙錢的”問題開始重視,加上政府管制的問題打車行業開始大洗牌。
此時歷史舞臺上重要的角色是當時幾乎吃下北京市場的滴滴與盤踞江浙滬的快的:話說快的很早得到了阿里的投資,在吃透杭州市場后轉戰上海市場、與此同時北京戰役勝利的滴滴獲得了騰訊投資后也將目光放在了上海,兩者都先后達成日單過萬的訂單數。之后,采用更加“低價”的大黃蜂也加入了上海市場。
2013年8月,快的、滴滴、大黃蜂都宣布自己為上海第一。期間,只要誰不補貼或者補貼力度小了,用戶就會跑向另外兩家。
2013年下半年,沒幾家打車應用能吃得消這樣的燒錢速度了,大佬進場:阿里投資快的、騰訊投資滴滴,除了領頭羊的兩家,之后的搖搖開始淡出人們視野、大黃蜂經過夏季戰后發力廣州深圳收效甚微……雙寡頭之勢形成。
根據易觀國際數據,截至2014年9月中國打車軟件累積賬戶規模達1.54億,其中快的以54.4%占據市場份額第一,滴滴以44.9%位居第二。兩家都成立于2012年,2015年1月雙方都已經過4輪融資,都是不差錢的主。但打補貼戰可以教育市場和用戶,互相的對掐其實并不理智,純粹的打補貼戰更是畸形的商業行為:兩家終于2015年2月14日宣布實現戰略合并,改名滴滴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