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的區別在結構、基本工作原理和對樣品的要求上。
1、結構差異
主要體現在樣品在電子束光路中的位置不同。透射電鏡的樣品在電子束中間,電子源在樣品上方發射電子,經過聚光鏡,然后穿透樣品后,有后續的電磁透鏡繼續放大電子光束,最后投影在熒光屏幕上。
掃描電鏡的樣品在電子束末端,電子源在樣品上方發射的電子束,經過幾級電磁透鏡縮小,到達樣品。當然后續的信號探測處理系統的結構也會不同,但從基本物理原理上講沒什么實質性差別。
2、基本工作原理
(1)透射電鏡:電子束在穿過樣品時,會和樣品中的原子發生散射,樣品上某一點同時穿過的電子方向是不同,這樣品上的這一點在物鏡1~2倍焦距之間,這些電子通過物鏡放大后重新匯聚,形成該點一個放大的實像,這個和凸透鏡成像原理相同。
這里邊有個反差形成機制理論比較深就不講,但可以這么想象,如果樣品內部是絕對均勻的物質,沒有晶界,沒有原子晶格結構,那么放大的圖像也不會有任何反差,事實上這種物質不存在,所以才會有這種儀器存在的理由。
(2)掃描電鏡:電子束到達樣品,激發樣品中的二次電子,二次電子被探測器接收,通過信號處理并調制顯示器上一個像素發光,由于電子束斑直徑是納米級別,而顯示器的像素是100微米以上,這個100微米以上像素所發出的光,就代表樣品上被電子束激發的區域所發出的光。
實現樣品上這個物點的放大。如果讓電子束在樣品的一定區域做光柵掃描,并且從幾何排列上一一對應調制顯示器的像素的亮度,便實現這個樣品區域的放大成像。
3、對樣品要求
(1)掃描電鏡
SEM制樣對樣品的厚度沒有特殊要求,可以采用切、磨、拋光或解理等方法將特定剖面呈現出來,從而轉化為可以觀察的表面。這樣的表面如果直接觀察,看到的只有表面加工損傷,一般要利用不同的化學溶液進行擇優腐蝕,才能產生有利于觀察的襯度。
不過腐蝕會使樣品失去原結構的部分真實情況,同時引入部分人為的干擾,對樣品中厚度極小的薄層來說,造成的誤差更大。
(2)透射電鏡
由于TEM得到的顯微圖像的質量強烈依賴于樣品的厚度,因此樣品觀測部位要非常的薄,例如存儲器器件的TEM樣品一般只能有10~100nm的厚度,這給TEM制樣帶來很大的難度。初學者在制樣過程中用手工或者機械控制磨制的成品率不高,一旦過度削磨則使該樣品報廢。
TEM制樣的另一個問題是觀測點的定位,一般的制樣只能獲得10mm量級的薄的觀測范圍,這在需要精確定位分析的時候,目標往往落在觀測范圍之外。
透射電鏡的用途:
透射電子顯微鏡在材料科學、生物學上應用較多。
由于電子易散射或被物體吸收,故穿透力低,樣品的密度、厚度等都會影響到最后的成像質量,必須制備更薄的超薄切片,通常為50~100nm。由于電子的德布羅意波長非常短,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比光學顯微鏡高的很多,可以達到0.1~0.2nm,放大倍數為幾萬~百萬倍。
因此,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可以用于觀察樣品的精細結構,甚至可以用于觀察僅僅一列原子的結構,比光學顯微鏡所能夠觀察到的最小的結構小數萬倍。TEM在中和物理學和生物學相關的許多科學領域都是重要的分析方法,如癌癥研究、病毒學、材料科學,以及納米技術、半導體研究等等。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掃描電子顯微鏡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透射電子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