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制冷26度左右最好最省電。
空調設定溫度越高越節能。一般夏季空調設定溫度好于26度,冬季暖氣設定溫度好于24度。制冷時,室內機設定溫度越高,室內外空氣溫差越小,冷量損失越小,空調平均工作負荷越小越省電,制熱時,室內機設定溫度越低,室內外空氣溫差越小,熱量損失越小,空調工作量越小,單位時間耗電量越小,越省電。
開空調時,盡量少開門窗,這樣可以減少室內外的熱交換,節約用電。在電風扇低速運轉的情況下,可以使室內冷空氣加速均勻分布,在不降低設定溫度的情況下,達到更好的制冷效果。使用空調的睡眠功能可以省電20%。冷空氣流動比空氣重,容易下沉,而暖空氣流動則相反,所以制冷時出風口向上,制熱時出風口向下。
空調制冷原理
液體汽化制冷是利用液體汽化時的吸熱、冷凝時的放熱效應來實現制冷的。液體汽化形成蒸汽。當液體(制冷工質)處在密閉的容器中時,此容器中除了液體及液體本身所產生的蒸汽外,不存在其他任何氣體,液體和蒸汽將在某一壓力下達到平衡,此時的氣體稱為飽和蒸汽,壓力稱為飽和壓力,溫度稱為飽和溫度。
平衡時液體不再汽化,這時如果將一部分蒸汽從容器中抽走,液體必然要繼續汽化產生一部分蒸汽來維持這一平衡。液體汽化時要吸收熱量,此熱量稱為汽化潛熱。
汽化潛熱來自被冷卻對象,使被冷卻對象變冷。為了使這一過程連續進行,就必須從容器中不斷地抽走蒸汽,并使其凝結成液體后再回到容器中去。從容器中抽出的蒸汽如直接冷凝成液體,則所需冷卻介質的溫度比液體的蒸發溫度還要低,我們希望蒸汽的冷凝是在常溫下進行,因此需要將蒸汽的壓力提高到常溫下的飽和壓力。
制冷工質將在低溫、低壓下蒸發,產生冷效應;并在常溫、高壓下冷凝,向周圍環境或冷卻介質放出熱量。蒸汽在常溫、高壓下冷凝后變為高壓液體,還需要將其壓力降低到蒸發壓力后才能進入容器。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