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詞條第一百七十五篇
考古詞條第一百七十五篇
中亞土冢墓群,位于公元前 7~公元 4 世紀,分布于中亞地區,范圍西起咸海東岸高地,經中部天山地區,東北到伊犁河流域,東南到費爾干納和帕米爾。由蘇聯考古學家 A.H.伯恩施塔姆等人于 50 年代多次發掘。墓葬多在地表或稍挖淺坑起建,內有圓木的槨室和甬道,覆土而成圓形或橢圓形的墳丘,周圍間或加石圈。按年代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土冢年代為前 7~前 3 世紀,主要隨葬陶器和青銅制的短劍、箭鏃、馬具、動物紋飾牌飾物等。后期土冢年代為前 3~公元 4 世紀,據推斷屬烏孫遺存,可細分為早、中、晚三段,隨葬品多為鐵器,陶器薄壁平底,外涂紅色或褐色。
導讀中亞土冢墓群,位于公元前 7~公元 4 世紀,分布于中亞地區,范圍西起咸海東岸高地,經中部天山地區,東北到伊犁河流域,東南到費爾干納和帕米爾。由蘇聯考古學家 A.H.伯恩施塔姆等人于 50 年代多次發掘。墓葬多在地表或稍挖淺坑起建,內有圓木的槨室和甬道,覆土而成圓形或橢圓形的墳丘,周圍間或加石圈。按年代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土冢年代為前 7~前 3 世紀,主要隨葬陶器和青銅制的短劍、箭鏃、馬具、動物紋飾牌飾物等。后期土冢年代為前 3~公元 4 世紀,據推斷屬烏孫遺存,可細分為早、中、晚三段,隨葬品多為鐵器,陶器薄壁平底,外涂紅色或褐色。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201/wz/18282460452.jpg)
外國篇中亞土冢墓群,位于公元前 7~公元 4 世紀,分布于中亞地區,范圍西起咸海東岸高地,經中部天山地區,東北到伊犁河流域,東南到費爾干納和帕米爾。由蘇聯考古學家 A.H.伯恩施塔姆等人于 50 年代多次發掘。墓葬多在地表或稍挖淺坑起建,內有圓木的槨室和甬道,覆土而成圓形或橢圓形的墳丘,周圍間或加石圈。按年代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土冢年代為前 7~前 3 世紀,主要隨葬陶器和青銅制的短劍、箭鏃、馬具、動物紋飾牌飾物等。后期土冢年代為前 3~公元 4 世紀,據推斷屬烏孫遺存,可細分為早、中、晚三段,隨葬品多為鐵器,陶器薄壁平底,外涂紅色或褐色。中亞中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 1 萬年至前第 6 千年,主要特征為細石器,包括石片石器和石葉石器,有刮削器、尖狀器、石刀等,可分為非幾何形和幾何形兩類。遺址多為洞穴遺址,也有露天遺址。石器形體細小,多呈幾何形。細石器較大較重,完全沒有幾何形工具。中國篇平山中山王墓,位于河北省平山縣城北的靈山下,為戰國晚期中山國王陵。墓地布局和墓上建筑包括東西并列的兩座大墓,封土高大,封土上建有“享堂”。隨葬器物主要發現于槨室兩側的藏器坑中,包括銅禮器、陶禮器、樂器、帳構、漆器等。兩墓的隨葬品達 1 萬 9 千余件,其中 1 號墓出土的中山王鼎壺和嗣子壺,共有銘文 1101 字,是研究中山國歷史的重要史料。兩墓發現的巨大山字形銅器是前所未見的儀仗性器物。齊家文化,中國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因首先發現于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遺址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內的黃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寧夏南部與內蒙古西部也有零星發現。齊家文化上承馬家窯文化,展現黃河上游地區原始氏族公社解體和階級產生階段的生產水平和社會急劇變化的狀況。
考古詞條第一百七十五篇
中亞土冢墓群,位于公元前 7~公元 4 世紀,分布于中亞地區,范圍西起咸海東岸高地,經中部天山地區,東北到伊犁河流域,東南到費爾干納和帕米爾。由蘇聯考古學家 A.H.伯恩施塔姆等人于 50 年代多次發掘。墓葬多在地表或稍挖淺坑起建,內有圓木的槨室和甬道,覆土而成圓形或橢圓形的墳丘,周圍間或加石圈。按年代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土冢年代為前 7~前 3 世紀,主要隨葬陶器和青銅制的短劍、箭鏃、馬具、動物紋飾牌飾物等。后期土冢年代為前 3~公元 4 世紀,據推斷屬烏孫遺存,可細分為早、中、晚三段,隨葬品多為鐵器,陶器薄壁平底,外涂紅色或褐色。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