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藝術歌曲作品
古詩詞藝術歌曲作品
古詩詞藝術歌曲與中國古代歌曲在發展時間和體裁上有所不同。中國古代歌曲指的是民國之前的中國歌曲,而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產生是近代以來的事情。20世紀20年代,青主創作了14首古詩詞藝術歌曲,如《大江東去》和《我住長江頭》,在歌詞體裁的選擇上喜歡用古人創作的詞或民謠,題材上多為借古諷今、表達思念、反映愛情和親情,旋律手法上善于把握古詩詞的韻轍、節奏和格律。30年代是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特色的形成期,也是藝術歌曲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古詩詞音樂歌曲創作在這一時期具有重要的分量,創作人數較20年代有重大突破,如黃自、陳田鶴、劉雪庵、譚小麟、冼星海、江定仙等。黃自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創作了《花非花》等作品,注重歌詞韻律與旋律、節奏的緊密結合,旋律與和聲的民族化,以及鋼琴伴奏的寫作。
導讀古詩詞藝術歌曲與中國古代歌曲在發展時間和體裁上有所不同。中國古代歌曲指的是民國之前的中國歌曲,而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產生是近代以來的事情。20世紀20年代,青主創作了14首古詩詞藝術歌曲,如《大江東去》和《我住長江頭》,在歌詞體裁的選擇上喜歡用古人創作的詞或民謠,題材上多為借古諷今、表達思念、反映愛情和親情,旋律手法上善于把握古詩詞的韻轍、節奏和格律。30年代是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特色的形成期,也是藝術歌曲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古詩詞音樂歌曲創作在這一時期具有重要的分量,創作人數較20年代有重大突破,如黃自、陳田鶴、劉雪庵、譚小麟、冼星海、江定仙等。黃自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創作了《花非花》等作品,注重歌詞韻律與旋律、節奏的緊密結合,旋律與和聲的民族化,以及鋼琴伴奏的寫作。
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中的大雅、小雅成為古代藝術歌曲的起源。唐代詩歌達到鼎盛,詩人的作品被用于歌唱成為一種風尚。宋代,曲子詞發展至鼎盛,其長短句形式與音樂結合自由度較高。元曲則是與唐詩、宋詞齊名的文學藝術形式,采用音樂曲牌抒情、寫景、敘事,語言通俗,具有民間風格和地方色彩。古詩詞藝術歌曲與中國古代歌曲在發展時間和體裁上有所不同。中國古代歌曲指的是民國之前的中國歌曲,而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產生是近代以來的事情。20世紀20年代,青主創作了14首古詩詞藝術歌曲,如《大江東去》和《我住長江頭》,在歌詞體裁的選擇上喜歡用古人創作的詞或民謠,題材上多為借古諷今、表達思念、反映愛情和親情,旋律手法上善于把握古詩詞的韻轍、節奏和格律。30年代是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特色的形成期,也是藝術歌曲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古詩詞音樂歌曲創作在這一時期具有重要的分量,創作人數較20年代有重大突破,如黃自、陳田鶴、劉雪庵、譚小麟、冼星海、江定仙等。黃自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創作了《花非花》等作品,注重歌詞韻律與旋律、節奏的緊密結合,旋律與和聲的民族化,以及鋼琴伴奏的寫作。40年代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創作主要有黃永熙的《陽關三疊》、冼星海的《憶秦娥》、馬思聰的《殘陽》等。在這一時期,譚小麟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創作最具成就,如《自君之出矣》和《彭浪磯》,運用20世紀作曲技法,注重同我國民族音樂素材相結合。總之,自青主創作第一首古詩詞藝術歌曲以來,經歷了20年代、30年代、40年代作曲家的創作,既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豐富了我國近代的聲樂作品,為我們研究近代作曲家的創作手法提供了可考的資料。
古詩詞藝術歌曲作品
古詩詞藝術歌曲與中國古代歌曲在發展時間和體裁上有所不同。中國古代歌曲指的是民國之前的中國歌曲,而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產生是近代以來的事情。20世紀20年代,青主創作了14首古詩詞藝術歌曲,如《大江東去》和《我住長江頭》,在歌詞體裁的選擇上喜歡用古人創作的詞或民謠,題材上多為借古諷今、表達思念、反映愛情和親情,旋律手法上善于把握古詩詞的韻轍、節奏和格律。30年代是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特色的形成期,也是藝術歌曲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古詩詞音樂歌曲創作在這一時期具有重要的分量,創作人數較20年代有重大突破,如黃自、陳田鶴、劉雪庵、譚小麟、冼星海、江定仙等。黃自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創作了《花非花》等作品,注重歌詞韻律與旋律、節奏的緊密結合,旋律與和聲的民族化,以及鋼琴伴奏的寫作。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