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需要經過卵、蝌蚪、幼蛙、青蛙四個發育階段,自然界的青蛙,一般的壽命為5年左右,人工養殖的可以活13年。
繁殖期間,許多雄蛙常聚到一個共同的區域,高聲鳴叫,連續不斷,這就是所謂的“哈蟆吵坑”。其實這是雄蛙的一種求偶行為,通過鳴叫來吸引異性,結成配偶。
配對以后,雌蛙便開始向水中排卵,每次排卵約3000—6000粒;與此同時,雄蛙向水中排出精子。精、卵細胞在水中結合成受精卵,經4—5天的孵化發育成為蝌蚪。
蝌蚪必須生活在水中,以尾游泳,用鰓呼吸,并取食矽藻、綠藻等植物性食物。經過兩個月的發育之后,蝌蚪變態成為幼蛙,尾部逐漸消失,體長大為縮短,并開始上陸生活,食性也開始轉變為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從幼蛙到性成熟大約需要三年時間。
擴展資料
蛙類的抱對并不是在進行交配,只是生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研究表明,如果人為地把雌雄青蛙分開(即沒有抱對的過程),那么即使是在青蛙的繁殖期里,雌蛙也不能排出卵細胞。
可見抱對的生物學意義,主要是通過抱對,可以促使雌蛙排卵。一般蛙類都在水中產卵、受精,卵孵化后變成蝌蚪,在水中生活,然后變成幼蛙登陸活動。
不過樹蛙的產卵方法與眾不同,斑腿樹蛙產出的卵好像一團白色的肥皂沫,又像一團奶油,粘附在水草上。
最有趣的是峨眉樹蛙,它把卵塊產在水邊的樹葉上,卵就在卵塊中發育,然后落到湖里,繼續發育。又如鳴聲悅耳的彈琴蛙,在產卵前還會先筑一個泥窩,然后把卵產在里面,有些屬于樹蛙的蛙類并不上樹,而是生活在水里。
由于皮膚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因此它們一生離不開水或潮濕的環境,怕干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熱帶和溫帶多雨地區,分布在寒帶的種類極少。
小時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長大后還可以到陸地上生活。青蛙用肺來呼吸,但也可以通過濕潤的皮膚從空氣中吸取氧氣。
它皮膚里的各種色素細胞還會隨濕度溫度的高低擴散或收縮,從而發生膚色深淺變化。青蛙平時棲息在稻田、池塘、水溝或河流沿岸的草叢中,有時也潛伏在水里,一般是夜晚捕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