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30/wz/18295602352.jpg)
鋸緣青蟹(學名:Scyllaserrata)屬甲殼綱,梭子蟹科(蝤蛑科)。喜穴居近岸淺海和河口處的泥沙底內,性兇猛,肉食性,主食魚蝦貝類。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兼有滋補強身之功效。尤其是將要懷孕的雌蟹,體內會產生紅色或者黃色的膏,這種在中國南方叫做“膏蟹”,有“海上人參”之稱。盛產于溫暖的淺海中,主要分布在中國浙江、廣東、廣西、福建和臺灣的沿海等地,江浙一帶尤多。營養分析青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微量元素,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養殖技術一、養殖池青蟹飼養池長方形為好,面積一般為333—1000平方米,池壁用石板或磚砌高1米左右,池壁四周一般設有遮沿防逃,用粗沙或石礫鋪底,池底最好先鋪石板,且石板相互靠緊不留溝縫,在石板上再鋪沙10厘米左右。二、放養青蟹放養前,先把池壁、池底等洗刷干凈,用高錳酸鉀或次氯酸鈉進行消毒,然后用淡水沖洗干凈。養殖的青蟹要求肢體完整、壯無病、無外傷、活力強、體表干凈、重量100克以上。放養量需根據其個體大小而定,一般個體重100—500克放養1000—2000只/畝。育肥蟹與壯黃蟹應分開放養,青蟹入池后100—150毫升/米3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浴30—60分鐘。三、飼養管理(一)飼料與餌料投喂青蟹喜食貝類和小型甲殼類,有時也攝食一些植物性餌料。養殖肉蟹青蟹以藍蛤、肌蛤、短齒蛤、錐螺等活體低值貝類和福壽螺、新鮮小蝦、小魚及人工配合飼料等交替投喂;壯黃蟹除了投喂低值貝類、小蝦外,還要增加牡蠣肉、沙蠶、星蟲等高蛋白、高能量的餌料,以滿足壯黃促熟積累能量的需要。青蟹多在傍晚和清晨攝食,一般在傍晚投餌一次,活體貝類日投喂量為青蟹體重的15%—20%;鮮貝肉、沙蠶、小魚、小蝦為4%—6%青蟹專用配合餌料為2%—4%,以第二天沒有剩余為準。(二)水質管理養殖期間要求至少換水一次,換水量為100%,換水前后要保持水溫、鹽度基本穩定,換水時結合清理池底的殘兒、青蟹排泄物等污物,并用干凈水沖洗干凈。保持在24小時連續充氣和細水對流,日流量1—2個全景,經常監測水溫、鹽度、PH值,保持良好的水質和地質。(三)日常管理定期監測水質,密切觀察青蟹的活動攝食情況,及時調整餌料投喂量,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每日定時投餌,按時排水,清除養殖池箱內殘兒及池底其他污物,確保養殖池水質清新和養殖箱內、池底清潔,溶氧充足,創造良好的養殖環境。定期有規律地對養殖青蟹進行藥浴殺蟲,并對養殖環境、工具等清潔消毒,做好青蟹病害的防控。池塘準備青蟹的池塘混養指在養殖青蟹的池塘內,同時養殖其他經濟生物品種,形成互為有利的多元化養殖生態結構,有蟹魚混養、蟹蝦混養、蟹貝混養、蟹藻混養等形式,可以單品種混養,也可以多品種混養。下面主要介紹幾種常見青蟹池塘混養技術,供養殖戶參考。1、混養品種實踐證明,與鋸緣青蟹混養的魚類主要有羅非魚、鯔魚、大阪鯽、遮目魚、斑鰈等。這是因為:鯔魚、遮目魚、羅非魚等魚類,主要以底棲硅藻、浮游植物和有機碎屑等為食,在放養量適當的情況下,不僅不會與鋸緣青蟹爭食,而且可使蟹池內的食物鏈組成更趨完善,有效地利用了池中的天然餌料生物和腐敗有機物質,起到“清道夫”的作用,減少了鋸緣青蟹殘餌惡化水質之害。這幾種魚對鹽度和溫度的適應性方面均與鋸緣青蟹相近,并可與鋸緣青蟹同時起捕。鯔魚等游泳力強,可增加池水上下層的交換,使空氣中的氧氣更多地溶解到池中。只要掌握好魚苗放養時間、規格和密度,—般不會影響鋸緣青蟹的成活率和產量,還可增加養魚的收入。浙江、福建、廣東等省沿海多以鯔魚、羅非魚等與鋸緣青蟹混養。在鹽度低于8‰的養蟹地區,可以混養鯽魚或大阪鯽,同樣能達到凈化水質、增加收益的目的。2、池塘條件一般鋸緣青蟹池都可以混養魚類,但面積以10畝左右為好,水深在1.5米以上,低于1米的池塘不宜混養魚類,由于水太淺,魚類游動使池底浮泥上翻,水質變得混濁,影響魚、蟹的呼吸。池塘底質最好是泥沙質,因其表面易著生大量的底棲硅藻,俗稱為“油泥”,是鯔魚、羅非魚的主要食物。池底略向排水口傾斜,并在排水口處造一個10~20平方米的魚溜,魚溜連接各條水溝,比池底低約40厘米,這便于干塘時魚類集中而起捕。蟹混養池的水質指標為:鹽度8‰~30‰,PH7.8~9.0;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2]3、放養前的準備用漂白粉、生石灰等清池,清池藥物毒性消失后,將原有水放掉,然后進入新水。開始進水40~60厘米,即可施肥培養餌料生物,以后逐漸加深。進水后,每畝施雞糞或豬糞等有機肥料100~150千克。施肥后5~10天,池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以供魚苗放養后攝食。選種運輸青蟹養殖的苗種來源,一是人工育苗;二是捕撈海區的大眼幼體(蟹苗);三是捕捉天然蟹種。人工育苗苗種整齊、純正,還處于試驗階段,大規模生產性育苗技術尚未全面突破。在人工育苗技術尚未生產性的突破前,捕撈自然海區蟹苗和蟹種仍是青蟹人工養殖的主要苗種來源。1、捕撈大眼幼體(1)蟹苗捕撈。青蟹產卵于鹽度較高海區,孵化后的幼體變態成大眼幼體后逐漸移向河口和內灣稍低鹽度環境中棲息,此時即是苗汛季節。浙江沿海在4-11月都可捕到天然蟹苗,其旺季是5-6月和8-9月。蟹苗捕撈方法大多采用定置網,推輯網和手抄網三種。各地根據潮流、風浪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選用。(2)蟹苗的鑒別。在捕撈的自然蟹苗中,常有其它蟹類的大眼幼體混雜,需要鑒別和挑選。(3)幼蟹的培育。幼蟹培育是指將天然海區捕撈或人工培育的蟹苗,強化培育成幼蟹的過程。經培育的幼蟹,個體增大,抵抗力增強,養殖成活率較高。2、捕撈天然幼蟹天然幼蟹,個體大小不一,要求捕撈幼蟹體質健壯,附肢完整,未受機械損傷和附著物少的青蟹,浙江沿海幼蟹集中苗發期在6-7月中旬(又稱夏蟹、梅蟹)和9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稱秋蟹),夏蟹可以在當年直接養成商品規格,秋蟹要經過越冬后才能養成商品規格。青蟹捕后的露空時間要短,特別是夏季悶熱高溫的情況下更不宜露空,一般氣溫在28°C以上時,不超過半天,25°C以下時也不要超過2天,從捕獲到放養時間越短越好。過長會引起死亡。二青蟹種苗質量鑒別與挑選。在當地海區自捕自養的蟹苗,因環境條件基本一致,露空時間短,一般成活率高,如經長途運輸的種蟹,須經嚴格選擇,淘汰病殘蟹后方可放養,種苗挑選與鑒別的方法有:(1)選擇體質健壯的種蟹。健壯青蟹苗的甲殼呈青綠色,十足齊全,軀體完整無損傷,感官反應靈敏,活動能力強,不易捕抓;游泳足和螯足不能缺少和傷殘,步足缺少不能超過3個,如果步足斷了一截或受傷,可把剩余的足肢在基節與座節之間的關節處折斷,新的附肢會在短時間內再生出來,若不折除,殘肢會流掉大量體液而造成死亡。凡甲殼,腹部和附肢有異色(如深藍色、紅棕色、鐵銹色等)受刺、鉤、曬傷的蟹苗質量差,以不選用為好。(2)無病。辯別病蟹可以從步足基部肌肉的色澤來判斷,其肉色呈蔚藍色,肢體關節的肌肉不下陷,具有彈性者為健康苗,如肌肉呈黃紅色或具白色斑點,肢體關節間肌肉下陷,無彈性,則不適宜用于養殖。(3)剔除蟹奴。有少數蟹苗的腹節內側基部寄生1個及多個蟹奴,蟹奴呈卵圓形,體質軟以吸取青蟹體內營養維持生活,受寄生的青蟹影響正常生長和發育,故選擇時應及時將蟹奴剔除。三蟹苗運輸。幼蟹運輸工具一般為硬籮框或木箱。在底部鋪一層濕草,擺上一層蟹,再覆蓋一層濕草,使幼蟹不致碰傷。不要重疊太多,最后蓋上硬框紗窗布,便于途中淋海水,提高運輸成活率。苗種放養混養魚類的放養時間,因種類、地區不同而各異,可根據具體情況確定。蟹苗放養在魚苗放養之后進行。一般來說,當鯔魚苗達3厘米以上、遮目魚苗3~6厘米、羅非魚苗6厘米左右時,即可投放鋸緣青蟹苗混養。如先放蟹苗時,則應放養較大規格的魚種。混養時,蟹苗的放養密度與單養鋸緣青蟹池基本一致,即每畝放養個體重在30克左右的鋸緣青蟹苗1500~2000只。在保證鋸緣青蟹產量的情況下,每畝放鯔魚苗100~200尾或遮目魚苗200尾左右。羅非魚能在池中進行自然繁殖,要控制放苗數量,放養密度以每畝100尾為宜;如能投放單性雄羅非魚,在池內不會再繁殖,放養密度可適當提高。在鋸緣青蟹與鯔魚、羅非魚、脊尾白蝦等多品種混養時,每畝可放養鯔魚60~80尾、羅非魚30~40尾、脊尾白蝦2000尾左右。養成管理在鋸緣青蟹餌料充足的情況下,不必另外投喂混養魚的餌料。如鋸緣青蟹餌料不夠充足時,可酌情增投豆餅、米糠、麩皮、魚用配合餌料等,投餌量以魚能在1小時內吃完為度。每日分上、下午兩次投喂,在投喂魚餌料約1小時后,再投放鋸緣青蟹餌料,以減少互相爭食,提高餌料的利用率。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添換水、巡池、控制水色、防病、防逃、防浮頭、防病、防盜等。[3]攔網養殖鋸緣青蟹喜生活于潮間帶泥鈔底質灘涂上,夜間活躍,白天多隱居于洞穴或隱蔽物之下。冬春水溫較低,一般掘洞棲居。廣溫廣鹽性,繁殖季節各地不盡相同,浙江沿海繁殖盛期5~7月,大量出現夏苗。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夏苗經2~3個月養殖,可達個體規格200~250克以上。養殖設施養殖場地宜選擇背風浪的岙、灣或有塘壩等依托的上及高潮區,自然進水每月應在10天以上。養殖埋面積以不超過20畝為宜。埕壩用涂泥建筑或石砌,壩寬0.5米以上,高0.6~1米,大潮水能漫過埕壩自由進出養殖埕,并且經常蓄水(包括埕內環溝)1.5米以上。坦壩周圍攔網,網線為9股以上的聚乙烯線,網目1~2厘米,攔網設置高度應超過當地歷史最高潮位0.5~1米。攔網上端加設寬40厘米的倒網。以防止青蟹越網逃逸,倒網向埋內折,與攔網成45°~60°夾角。攔網下端埋入埕壩底部,為防老鼠等咬網,攔網基間可采用雙層結構。支撐攔網的插竹應選擇直徑10厘米以上的毛竹,間距不大于2米,連同攔網下端由壩插入埕壩基底以下,插竹內外攀繩加固。根據養殖埕面積大小,設置進出水閘門,但閘門內外應相對應建攔網。埕內開挖深0.8米以上的環溝或中心溝,溝面積占養殖埕面積l0%以上。埕面設置缸瓦爿等隱蔽物,供青蟹棲息。苗種放養幼蟹養成利用上年越冬苗或當年夏苗。種苗應體軀完整無損,游泳足、螯足不能缺少或損傷,步足最多不能缺少4個,無病害,軟殼蟹不宜作種苗。人工育肥利用受精后雌蟹或體質較瘦的雄蟹。放養密度視水質、飼料等條件而定,一般幼蟹放養每畝3000~5000只,育肥種苗規格較大,放養密度可控制在每畝2000~3000只。有條件地方,最好實行大小規格分養和雌雄分養。飼養管理青蟹以肉食性為主,喜食貝類、甲殼類和魚類。飼料要求新鮮。日投餌量為青蟹存池重量的20~10%(以小雜魚標準),隨差個體長大,可漸降為10~5%。投餌每天2次,飼料全池邊勻撒,不可投入溝中。根據環境條件的變化,投餌應掌握幾多幾少;小潮汛少投,大潮汛多投;高溫悶熱天氣少投,水質不好少投,浮頭時不投;雨水過多,池水混濁時少投,水溫下降到5℃以下可停止投餌。攔網養殖水質管理比較方便,由于潮水能自由進出,水質條件較好,但應經常保持埕內水深(包括埕溝)1.5米以上。在潮水不能進塘期間,應設置水泵抽水,一般3天換1次水。日常巡塘檢查十分重要,特別在潮水淹沒埕壩以前,應仔細檢查攔網(尤其倒網和網腳處)、埕壩、閘門,發現破損、漏水立即補堵。為防除蝦虎魚、鯰魚等敵害生物,可每隔半個月到1個月,選擇大潮汛陰涼天氣,放干池水捕捉敵害生物,但應算準潮水,以使結束后能很快進水,避免干池過久。收捕或采取輪捕輪放方法,捕肥留瘦,或一次性收捕,一般秋季水溫下降到13℃以下時,青蟹活力減弱,應及時收捕。秋季收捕結束后,可即放養當年秋苗,經越冬留待次年養成。人工育肥1年可多次進行。5病害及防治1.細菌性疾病[4]1.1弧菌性細菌疾病弧菌屬細菌(如鰻弧菌、副熔血弧菌)均可引起魚類、貝類及甲殼類等水生動物血淋巴等器官發生疾病,該類疾病給水產養殖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毛芝娟等報道了在患病的鋸緣青蟹胸足組織液中分離得到了辛辛那提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多種對青蟹致病的弧菌。1.2甲殼潰瘍病甲殼潰瘍病主要是由降解殼質類的細菌引起的,如常見的氣單胞菌屬、黃質菌屬、巴斯德菌以及微弧菌屬等,這類細菌主要降解甲殼動物的外骨骼,引發降解殼質類的細菌和真菌對含有殼質素的表皮組織的侵染,使甲殼組織發生潰瘍、糜爛。1.2真菌性疾病鋸緣青蟹真菌性疾病主要以霉菌病為主,如霉菌中鏈壺菌屬、離壺菌屬和海壺菌屬等都可以引起蟹類致病。患有真菌性疾病的鋸緣青蟹幼體通常趨光性差,活力減退,多游離在水層的中下層或底部;卵體發育受阻,不能被孵化。1.3病毒性疾病引起鋸緣青蟹致病的病毒主要有呼腸孤病毒、皰疹病毒、白斑綜合癥病毒等。1.4寄生蟲性疾病寄生鋸緣青蟹的常見的寄生蟲有蟹奴、藤壺、鰓蟲、海蛸等。此類寄生蟲一旦進入蟹體就開始繁殖并侵染鰓腔、腹部、肌肉等組織器官,最后導致青蟹死亡。傳統的防治措施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做好放養前的整池消毒和定期除去淤泥等工作。(2)適時換水。(3)加強人工管理:做好蟹苗的選種、放養及日常的飼養、管理工作,以降低鋸緣青蟹疾病發生的機率。(4)定期使用大蒜素在養殖池中進行潑灑,以殺死水體中的病原微生物,杜絕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的發生。2.1抗病新品種的培育培育抗病能力強的新品種是防御鋸緣青蟹疾病發生的重要措施之一。新品種的培育可以改良蟹體的種質特性,加強其抗病能力。常用的品種改良技術主要有:(1)采用遠緣雜交技術培育新型抗病蟹種。(2)轉基因技術可以使得蟹種的抗逆基因得到表達,提高抗病能力。(3)多倍體育種技術可以提高蟹種培育的成活率,減少疾病的發生。2.2生物類制劑的利用鋸緣青蟹先天特異性免疫機制不夠健全,易被一些致病微生物侵入并致病,用傳統的藥物(如土霉素、青霉素、鏈霉素等)治療易產生耐藥性等缺點,不能有效地治愈疾病。而將生物類制劑接種蟹體,提高抗病能力,從而起到預防與治療作用。常用的生物制劑主要有高免疫血清、抗毒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