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特有的動物有_鸚鵡、鴯鹋、針鼴、樹袋熊、袋鼠等
1、_鸚鵡
_鸚鵡(學名:Strigopshabroptila),新西蘭人叫“kakapo”,這是當地的毛利語,kaka即“鸚鵡”,po的意思是“夜”。中文翻譯成_鸚鵡頗為神似,因為_鸚鵡的臉盤的確酷似夜間活動的貓頭鷹。是一種夜行性鸚鵡,全身披上黃綠色的細點,是新西蘭的特有種。
它面上有_形目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須,大而灰的喙,短腿大腳,翅膀及相對地短的尾巴。它的不同習性使它成為一種相當獨特的品種-它是世上唯一一種不會飛行的鸚鵡,體型冠絕同類。
2、鴯鹋
鴯鹋[érmiáo](學名:Dromaiusnovaehollandiae):是鳥綱鴯鹋科唯一物種,體高150-185厘米,體重30-45千克,壽命10年。以擅長奔跑而著名,是澳洲的特產,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鳥類,僅次于非洲鴕鳥,因此也被稱作澳洲鴕鳥。
成年雌性比雄性大。鴯鹋形似非洲鴕鳥而較小,屬于平胸類,沒有龍骨,嘴短而扁,羽毛灰色、褐色或黑色,長而卷曲自頸部向身體的兩側覆蓋。翅膀退化,完全無法飛翔。翅膀比非洲鴕鳥和美洲鴕鳥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
3、針鼴
針鼴(學名:Tachyglossidae):針鼴科動物的統稱。為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有2屬4種。背部和體側覆以硬刺,刺下有毛;腹面無刺而被毛,中央有一少毛區域,雌獸的育兒袋即在此處形成;靠近尾的基部有單一的泄殖腔孔。針鼴吻細長,鼻孔和口位于吻端;口小,無牙,舌細長;眼小;具外耳殼,部分隱于毛中;四肢短,均為5趾;雄性后肢踝部有毒距;尾短,下面裸露。
適應食蟻生活,棲息于多石、多沙和多灌叢的區域,住在巖石縫隙和自掘的洞穴中。黃昏和夜晚出來活動。爪強有力,適于挖掘。
平時在地面活動,遇到危險,能很快向地下挖進,緊急時也會卷成1個刺球保護自己。雖有一定視力,但主要靠聽覺和嗅覺進行活動。尋食時吻前伸,一邊探索一邊掀開地面的覆蓋物。冬眠時,體溫可降到接近環境溫度。
產于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新幾內亞。
4、樹袋熊
樹袋熊,又稱考拉,是澳大利亞的國寶,也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英文名Koalabear來源于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drink”。因為樹袋熊從他們取食的桉樹葉中獲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干旱的時候喝水,當地人稱它“克瓦勒”,意思也是“不喝水”。
樹袋熊并不是熊科動物,而且它們相差甚遠。熊科屬于食肉目,而樹袋熊卻屬于有袋目。它每天18個小時處于睡眠狀態,性情溫順,體態憨厚。
5、袋鼠
袋鼠是任一種屬于袋鼠目的有袋動物,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袋鼠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袋鼠“有時候指所有的有袋動物。這個詞源自GuuguYimidhirr(一種澳洲原住民語言),后來袋鼠這個詞被約瑟夫·班克斯在詹姆斯·庫克的第一次航海旅行中命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_鸚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鴯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針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樹袋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袋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