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它們大多具有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主要棲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在白堊紀末期滅絕。
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于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軀體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比其他各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
恐龍的共有衍征包含:
1、后額骨缺失。
2、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附著胸鎖三角肌,長度約是肱骨的1/3到1/2。
3、腸骨后部有個突出區塊,髖臼穿孔。
4、脛骨末端邊緣寬廣,有個往后的凸緣。
5、距骨有個明顯上突與脛骨契合。
擴展資料
恐龍的生活習性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后蜂擁而上,并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裝備”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龍等。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一旦受到威脅,就會集體堅守陣地并反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