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紅柿出現苗黃、不長的現象。經過調查,發生此癥狀的原因有多種。
一、病毒病造成
病毒病是由蚜蟲、飛虱傳播的一種植物病害,在西紅柿上主要表現為花葉型、條紋型和蕨葉型。能導致新葉變小,植株矮小,花葉,葉片上卷等癥狀。有些棚內西紅柿葉片發黃,新葉細小,葉片上卷,植株矮化,大棚通風口無防蟲網。判斷是病毒病危害。
防治措施:1、防蟲。加40-60目防蟲網,噴10%吡蟲啉可濕型粉劑1000倍液,治蚜蟲、飛虱。
2、控病促苗。噴7.5%菌毒·嗎啉胍+蕓苔素800倍液,防治病毒病,同時促進西紅柿苗生長。
二、茶黃螨造成
茶黃螨是一種肉眼看不見的螨類害蟲。叮食植株幼嫩組織,造成癥狀與病毒病相仿,但茶黃螨危害的植株一般沒有生長點。這些大棚都是麥收后整地建棚的,麥茬都打碎在地里,麥收后麥地茶黃螨藏匿在麥茬、棚周圍雜草中,西紅柿苗定植后,茶黃螨轉移到西紅柿苗上,危害西紅柿幼苗頂尖,形成西紅柿苗不長的現象。
防治措施:1、整枝。去掉無生長點枝,留完整枝作主枝。
2、治蟲。噴1.8%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蕓苔素800倍液,治茶黃螨,刺激西紅柿苗生長。
三、地下害蟲危害
地下害蟲主要有蠐螬、地老虎、金針蟲、螻蛄等,在地下咬食植株根系。挖出病株,主根部被咬斷或咬去一部分。由于是初次建棚,農民沒有經驗,畜禽糞未經腐熟就直接撒施,這些肥料中的蟲及卵也就被帶到了棚中,蟲在棚中活動,咬食西紅柿根系,就造成了西紅柿苗黃。
防治措施:1、糞肥處理。糞肥進棚前,要充分腐熟,以殺死里面的蟲和卵。
2、藥劑防治。麩皮或秕谷炒成半熟,用40%辛硫磷800-1000倍液均勻噴濕后,撒到棚內,防治地下害蟲。
四、種植過淺
西紅柿定植深度一般以子葉與地面相平為宜。而在這些大棚中,大部分西紅柿苗的子葉離地面還有一定距離,種植深度過淺。另外,由于是起壟栽培,一壟雙行,雙行均貼壟種植。植株根系貼壟一側著土良好,另一側培土過少,主根一部分外露。這兩方面都影響根系發育、下扎,進而影響吸收能力,導致西紅柿苗黃不長。
防治措施:進行培土,為根系下扎創造良好條件。
五、化肥過多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一棚除苗黃不長外,其下部葉片有干焦現象,且棚內溫度高。農民反映此棚(為七分地)施用化肥50公斤,可判斷是肥害所致。農民盲目地認為肥多就能長好苗,但過多的施化肥,則會造成鹽害,影響根系吸收,造成苗黃不長。同時棚內高溫會使化肥蒸發,對植株形成熏蒸傷害,表現為下部葉片焦枯。
防治措施:順溝澆足水,減輕施化肥引起的鹽害。
番茄,即西紅柿(學名:Lycopersiconesculentum?Mill.),是茄科番茄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體高0.6-2米,全體生粘質腺毛,有強烈氣味,莖易倒伏,葉羽狀復葉或羽狀深裂,花序總梗長2-5厘米,常3-7朵花,花萼輻狀,花冠輻狀,漿果扁球狀或近球狀,肉質而多汁液,種子黃色,花果期夏秋季。
番茄起源中心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帶。在秘魯、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等地,至今仍有大面積野生種的分布。番茄屬分為有色番茄亞種和綠色番茄亞種。前者果實成熟時有多種顏色,后者果實成熟時為綠色。番茄屬由普通栽培種番茄及與栽培種番茄有密切關系的幾個種組成,大體上又分為普通番茄和秘魯番茄兩個復合體種群。普通番茄群中包括:普通番茄、細葉番茄、奇士曼尼番茄、小花番茄和奇美留斯凱番茄、多毛番茄;秘魯番茄群中包括智利番茄和秘魯番茄。
現在栽培番茄的祖先是櫻桃番茄。墨西哥較早馴化栽培,1523年,番茄由墨西哥傳到西班牙、葡萄牙,1550年前后傳到意大利,1575年相繼傳到英國和中歐各國,當時作為觀賞植物。18世紀中葉始作食用栽培。1768年米勒首次作出植物學描述,進行分類和定名。17世紀傳入菲律賓,后傳到其他亞洲國家。中國栽培的番茄從歐洲或東南亞傳入。清代汪灝在《廣群芳譜》的果譜附錄中有“番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由于番茄果實有特殊味道,當時僅作觀賞栽培。到20世紀初,城市郊區始有栽培食用。中國栽培番茄是從50年代初迅速發展,成為主要果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