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食物貧乏時,雌性有進攻雄性并作為獵物而被取食,人們稱為“妻食夫”現象。這種生活中的行為,被解釋為由于雄性的咽下神經節可分泌一種激素,促使它的側向運動和腹部外生殖器的抱握運動,因此,雌性獵食雄性常先吃頭,這樣可破壞雄性的咽下神經節,有利于雙方接觸成功,
另外,有人認為,由于雄性成熟期早,此時雌蟲性器官尚未發育成熟,是不接受交配的非婚反抗表現,還有人認為,雌吃雄是為雌性腹內卵子的早熟補充營養,在一般情況下,只要雄蝗螂能把握時機與雌性迅速完成交配過程,也可幸免于難。
從以上種種解釋看,雌性吃雄性主要是圍繞求婚、交配、營養三者的相互關系而產生的一種保持種群優勢的自然行為,在這種行為的過程中,由雌性擔負繁衍后代的主要責任。
擴展資料:
螳螂是肉食性昆蟲,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益蟲。生性殘暴好斗,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分布在南美洲以及東南亞的個別種類還能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
螳螂有保護色,有的并有擬態,與其所處環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種害蟲。而且動作靈敏,捕食時所用時間僅有0.01秒,只吃活蟲,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鉗食它的獵物。受驚時,振翅沙沙作響,同時顯露鮮明的警戒色。
常見于植叢中而非地面上,體形可像綠葉或褐色枯葉、細枝、地衣、鮮花或螞蟻,依靠擬態不但可躲過天敵,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獵物時不易被發覺。
螳螂的壽命一般一年一代,一只螳螂的壽命約有六至八個月左右,即使沒有頭,螳螂仍能存活十天左右。螳螂雌性的產卵方式特別,既不產在地下,也不產在植物莖中,而是將卵產在樹枝表面。
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頭朝下,從腹部先排出泡沫狀物質,然后在上面順次產卵,泡沫狀物質很快凝固,形成堅硬的卵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