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不會的,因為蚧殼蟲終生寄居在枝葉或果實上。
蚧殼蟲,又名“介殼蟲”。同翅目蚧總科昆蟲的統稱。雌雄異體。
蚧殼蟲是園林植物主要害蟲種類之一,在我國危害園林植物的蚧殼蟲約600余種,目前危害長春市園林樹木較為嚴重的有6種,主要有白蠟蚧、朝鮮毛球蚧、圓盾蚧、水木堅蚧、考氏白盾蚧、桑白盾蚧。
蚧殼蟲主要危害女貞、山杏、京桃、糖槭等樹種,造成枝葉發黃、畸形、葉片脫落,嚴重者導致整株死亡,嚴重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及園林綠化效果。
拓展資料【形態特征】
卵:橢圓形,長徑0.2~0.3mm。初產淡粉紅色,漸變淡黃褐色,孵化前為橘紅色。
若蟲:扁卵圓形,淡黃褐色,體長0.3mm左右。觸角5節,腹末端具2根尾毛。兩眼間有2個腺孔,分泌棉絮狀毛覆蓋身體。脫皮后眼、觸角、足、尾毛均退化或消失,開始分泌介殼,第1次蛻皮負于介殼上,稱殼點。
成蟲:雌成蟲介殼圓形,中央隆起、白色,直徑2.0~2.5mm,殼點黃色,位于介殼正面中央稍偏旁。
殼下蟲體成心臟形,上下偏平,體長約1.0mm,淡黃或橘紅色,臀板區深褐色,分節明顯,節喙略突出。觸角退化成瘤狀,其上各生剛毛1條。
前氣門腺15個,排成半月形群。圍陰腺5組均發達。臀板周緣共有4對對分的臀葉,以第一對最發達。
雄成蟲介殼鴨嘴狀,長1.3mm,殼點橘紅色,位于端首,其余部分蠟質潔白色,表面有3條縱隆起,末端上下橫裂成兩層。
雄成蟲體略呈長紡錘形,長0.6~0.7mm,翅展1.3mm,橙黃色。觸角10節,念珠狀,上生很多毛。腹部長,末端尖削,端部具1性刺交配器。
參考資料
蚧殼蟲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