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是鞘翅目葉甲總科天牛科昆蟲的總稱,這種昆蟲是無毒的,食用的話也是可以的,不會有什么問題。注意煮熟或烤透,防止昆蟲體內的寄生蟲進入人體,導致中毒或得病。
擴展資料
治理方法
中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很早就掌握了天牛的生活習性,創造了搜滅蟲卵,鉤殺幼蟲、蟲孔施藥、捕殺成蟲等一套防治方法。
一百多年前出版的“蠶桑提要”上關于桑蟲部分,很其體的指示,現抄錄如下:“蟲有生于桑樹皮內者,名天牛蟲。其下卵也,在小滿后,必咬破樹皮而藏其卵于皮內。
其變蟲也,在芒種后,形如蛆,吮樹脂膏。將近夏至,漸漸鉆孔而入,秋冬間大如蠐螬,身長足短,名蝤蠐,食樹心,穿木如錐。
變為天水牛,兩角如八字形,黑色,背有白點,緣木上下,口有雙鉗,其利如剪,新發之條,嚙之輒折。治之之法:須于樹之本身及大枝上流出黃水之處,剔破其皮,中有卵如米粒,取而碎之,此蟲便絕。
如子已成蟲,則須尋著蟲穴(穴外必有蛀屑);用鐵絲向穴內刺死,或用鐵絲作小鉤將蟲鉤出。如蟲已深入,非鐵絲所能及,則用百部草汁灌之,無不死者。或用熟桐油灌入穴內,或用爆竹藥線插蟲穴,以火燃之,蟲聞桐油氣及藥氣即死。
生活習性
天牛一般以幼蟲或成蟲在樹干內越冬。成蟲羽化后,有的需進行補充營養,取食花粉、嫩枝、嫩葉、樹皮、樹汁或果實、菌類等,有的不需補充營養。
成蟲壽命一般10余天至1~2個月;但在蛹室內越冬的成蟲可達7~8個月,雄蟲壽命比雌蟲短。成蟲活動時間與復眼小眼面粗、細有關,一般小眼面粗的,多在晚上活動,有趨光性;小眼面細的,多在白天活動。
成蟲產卵方式與口器形式有關,一般前口式的成蟲產卵時將卵直接產入粗糙樹皮或裂縫中;下口式的成蟲先在樹干上咬成刻槽,然后將卵產在刻槽內。天牛主要以幼蟲蛀食,生活時間最長,對樹干危害最嚴重。
當卵孵化出幼蟲后,初齡幼蟲即蛀入樹干,最初在樹皮下取食,待齡期增大后,即鉆入木質部為害,有的種類僅停留在樹皮下生活,不蛀入木質部。
幼蟲在樹干內活動,蛀食隧道的形狀和長短隨種類而異。幼蟲在樹干或枝條上蛀食,在一定距離內向樹皮上開口作為通氣孔,向外推出排泄物和木屑。幼蟲老熟后即筑成較寬的蛹室,兩端以纖維和木屑堵塞,而在其中化蛹。蛹期約10~20多天。
絕育法
福建林科所(1980)試用10,000~30,000倫琴劑量的60C0照射雙條杉天牛雄蟲,與雌蟲交配后,不影響產卵,但卵全部不能孵化。雖然尚在室內試驗階段,但已表示有利用的可能性。
餌木誘捕
中國林科院(1980)用側柏作餌木,在側柏餌木上誘得雙條杉天牛1,058頭,最多時在四月中旬一天誘得500余頭,有極明顯的誘集作用。
管林防治
實踐證明,天牛的防治應以營林技術措施為基礎,提倡混交林,適時間伐,合理更新,選擇樹種等,都是貫徹防重于治的根本措施。
生物防治
天牛防治研究工作近年來開展最快的是腫腿蜂的利用。自從1973年在廣東粗鞘雙條杉天牛的蟲道內,1975年在山東青楊天牛蟲瘤內發現腫腿蜂以后。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天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