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播種
春播3—4月,秋播于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種子堅實,種皮有較厚蠟質(zhì),所以,播前用60—80℃熱水浸種處理,待期自然冷卻,日換1次,第三天取出,混以濕沙,堆積溫暖處,覆蓋稻草,保濕7天后播種,經(jīng)3—5天即可出苗。
2、育苗
育苗方法有營養(yǎng)缽育苗和圃地育苗。
營養(yǎng)缽育苗:常用的營養(yǎng)土有兩種,一種是焦泥灰60—70%、園土20—30%、垃圾或欄肥9.5%、鈣鎂磷肥0.5%,混拌均勻。另一種是肥沃表土90%、草木灰7%、骨粉1%、腐熟畜肥2%,搗碎拌勻。
每杯播種2—3粒經(jīng)過催芽處理種子,播種后上面蓋些泥灰或細(xì)土1厘米,有條件的再撒上一些松針。把已播種的營養(yǎng)杯排成寬1米,長度不定的畦,畦四周培土與杯等高,以保持水分。每畝約排12000只左右。播后一星期即發(fā)芽出苗。
圃地育苗:圃地要選背風(fēng)向陽,土層深厚沙壤或壤土,排灌溉方便地方。翻松土壤,鋤碎土塊,做成東西向,寬1米表面平整的苗床。播種前在畦上先施腐熟人糞尿和鈣鎂磷肥,再蓋上一層細(xì)園土。采用寬幅條播或撒播,播種后蓋一層約0.5厘米厚的細(xì)泥灰,然后覆蓋稻草,用水澆濕,保持土壤濕潤。
用種量,需移苗栽植的畝播3—4公斤。不移苗的畝播2—2.5公斤。播種后7—天內(nèi),晴天要噴1至2次水,保持苗床濕潤。幼苗出土后逐步揭除覆蓋物,第1片真葉普遍抽出后全部揭去覆蓋物,并撥除雜草。
3、管理
出苗后,苗高3—5厘米時施稀薄腐熟人糞尿或化肥1次,促進(jìn)幼苗生長。苗高15厘米以上要移苗的,選陰天或細(xì)雨天移苗,適當(dāng)剪除部分枝葉,按株行距10×30厘米栽植到已備好的畦中。移栽后如遇晴天,要澆水和遮陽,以利苗木的扎根成活。金合歡苗移植以春季為宜,要求隨挖、隨栽、隨澆。
對一年生較弱的苗木或主干傾斜的合歡,可在翌年初春發(fā)芽時,留壯芽1個,齊地截干,使之萌發(fā)成粗壯而通直的主干。為防止土壤病菌對種子、幼苗的危害及保證苗木健康生長,在配制營養(yǎng)土和苗床整畦時,可加入適量殺蟲劑、殺菌劑和微肥及硫酸亞鐵等進(jìn)行土壤消毒、調(diào)酸等處理。
擴(kuò)展資料
臭菜別名羽葉金荷歡,屬豆科多年生植物,主產(chǎn)于西雙版納。每百鮮樣含胡蘿卜素0.82毫克、Vb10.5毫克、Vc112毫克及K、Ca、Mg、Zn、Fe等多種微量元素,“臭菜”中國菜的一大特色。臭是一種味,是原料上繁殖一種霉菌而形成的,有開胃助消化、增進(jìn)食欲效果。是一道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菜品。
產(chǎn)云南、廣東、福建。多生于低海拔的疏林中,常攀附于灌木或小喬木的頂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qū)廣布。羽葉金合歡,中文名:蛇藤,也稱南蛇筋藤、南蛇_(dá)、臭菜,傣語稱“葩哈”、“帕拉”,英文名:PlumeAcacia,
屬豆科(恩格勒系統(tǒng))或含羞草科(哈欽松系統(tǒng))金合歡屬,多年生攀緣多刺木質(zhì)藤本植物。分布于云南、貴州及華南等地,在我省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思茅、德宏等地(州)、縣,是傣族群眾喜愛的有悠久食用歷史的野生蔬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羽葉金合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金合歡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