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蘆薈還是很好辨認的,低毒蘆薈一般葉片比較短而且飽滿,而有毒的比較長和單薄,斷面低毒的種類一般都會有大量的汁液流出,毒的相反。1、蘆薈是原產非洲的百合科植物,被譽為“可取代醫生”的藥物。蘆薈近幾年被人們越炒越熱,如今一些飯店將它炒上了餐桌。蘆薈種類在國內就有180種。以前在一般家庭常栽培的就屬于劍蘆薈,而只將葉肉的汁進行加工銷售的是扁蘆薈,一般來說最普通的就是這兩種蘆薈。劍蘆薈對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有效,而扁蘆薈則對相反的癥狀,也就是對胃酸過多,胃、十二指腸潰瘍有效。
2、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蘆薈本身就含有一定的毒素,中毒劑量為9~15克,一般在食用后8~12小時內可出現惡心、嘔吐、劇烈腹痛、腹瀉、出血性胃炎等中毒反應。事實上飲用蘆薈汁以后,導致惡化的癥狀也不在少數。根據報告顯示,懷孕中的婦女若飲用蘆薈汁,會導致骨盆充血,甚至造成流產。對生產后的女性,蘆薈的成分混入乳汁,會刺激孩子,引起下痢。
3、對此有關食品衛生監督部門明確表示:蘆薈有一定毒性,未經衛生部門批準,一律不準用蘆薈作食品原料。因此,奉勸廣大讀者,只有在醫生指導下才能飲用蘆薈汁
擴展資料:
1、蘆薈并非人人宜食,不同體質的人食用蘆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孕婦、嬰幼兒不宜食用。體質虛弱者和少年兒童過量食用,易出現過敏反應,如皮膚紅腫、皮膚粗糙等現象,輕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重者可引起急性腎炎。蘆薈食用安全性已經引起學者及管理者的廣泛關注。蘆薈的活性成分中有一種是蘆薈甙,蘆薈甙是蘆薈瀉素的代表成分,存在于葉皮內表面附近黃色黏液中。蘆薈甙被氧化后的生成物有致癌和腎損傷的危險性。
2、蘆薈屬約有500-600多個物種,形態多樣。2010年后的一系列系統發育研究將廣義蘆薈屬中的部分物種移出,并分成了5個新的小屬(綾錦蘆薈屬Aristaloe、什錦蘆薈屬Gonialoe、樹蘆薈屬Aloidendron、蔓蘆薈屬Aloiampelos、折扇蘆薈屬Kumara)。
在拆分前的廣義蘆薈屬中,既有二歧蘆薈、皮爾蘭斯蘆薈這樣可高達十余米的樹狀種,也有翡翠殿、琉璃姬孔雀這樣株徑不到10厘米的小型種,還有。葉序方面,大多數廣義蘆薈屬物種的葉片均為互生,排列成蓮座形;但折扇蘆薈屬(Kumaraspp.)和喜鈣蘆薈(Aloecalcairophila)等物種的葉則為二列對生。不同種蘆薈的葉面質感也不盡相同,有些蘆薈葉表覆有細膩的白霜(柏加蘆薈、雪嶺蘆薈A.falcata),有些則光滑無粉,或具有粗糙的紋理感(美麗蘆薈A.bellatula)。一些物種的葉表還布有顯著的白色斑紋(斑馬蘆薈、索馬里蘆薈等)或縱紋(卡拉蘆薈A.karasbergensis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蘆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