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的尾巴沒有的原因是細胞凋亡。蝌蚪變成青蛙,其變態過程中尾部的消失伴隨大量細胞死亡。
剛孵化的蝌蚪體呈棕黃色,體長6~8mm,頭部有馬蹄形吸盤,用于附著,口位于吸盤下方,體質較弱,活動量小,通過卵黃囊供給營養,不進行開口攝食,3d后,可以投喂外源性營養物質,以滿足其營養需求及生長需要。
蝌蚪培養的最適溫度為23~25℃,適宜pH在6~8之間,蝌蚪生長緩慢,自蝌蚪變態成幼蛙約需要60~80d,一般分為初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各個時期蝌蚪對營養需要有所差異。
擴展資料:
蝌蚪的培養
一般而言,4~7月份孵化的蝌蚪在7~9月份可以完成變態,8~9月后孵化的蝌蚪要經過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變態成幼蛙。在人工加熱條件下,水溫維持恒定,避免了越冬管理,縮短了蝌蚪在冬季變態發育的時間。
飼養管理:蝌蚪期是幼體發育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飼養管理的好壞決定蝌蚪的生長發育、變態幼蛙的產出數量。初期為孵化后1~10d,可以投,可以投喂熟蛋黃等高蛋白流質飼料用法為:將熟蛋黃揉碎,用水化開,以40目紗網過濾后定點投喂,早晚各一次,用量為每3000尾喂1個。
并在投喂1h后,對養殖池水進行換水作業,以確保水質清爽。5~6d后,可以投喂粉狀飼料,將粉狀飼料制成團狀投放于飼料盤中即可。生長前期為10~20d,雖然在這一期間,蝌蚪的消化功能仍不夠強大,但發育迅速,需要更多食物,所以這一時期也是影響蝌蚪存活率的關鍵時期。
在飼料上必須補充餌料,以滿足其生長發育日常所需,主要以營養豐富的糊汁餌料為主,如蛋黃、玉米粉、4號粉,并輔以細嫩藻類植物等。
同時在投喂過程中必須注意保持清爽的水質,及時處理殘餌及糞便。一般認為20~50d為蝌蚪的生長中期,此時期開始初步進行餌料馴化,確保蝌蚪從以植物性餌料為主轉變為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管理上同樣需要保證水質,若養殖水溫較低,可打開加熱棒進行加溫處理以縮短該期的時間。
生長后期在50~78d,后期是蝌蚪變態的關鍵時期,該時期蝌蚪開出現前后肢,并有完全水生轉化至水陸兩棲。變態時,蝌蚪首先長出前肢,其后,尾部慢慢被吸收,此時蝌蚪停止攝食,故在保證提供充足食物的時候,也需要注意水質問題及投喂狀況。
幼蛙剛剛完成變態時,各種器官還不很完善和發達,特別是捕食和運動器官,若得不到餌料補充極易發生死亡現象,因此需要選擇適當的活體餌料進行投喂。?
蝌蚪生長發育后,變態的時間受繁殖孵化季節和外界氣溫的影響極大,一般5~7月份產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個月中可以變態,8~9月份以后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經過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變態成幼蛙。
發育階段
蝌蚪是兩棲類個體發育的一個初級階段,早期的小蝌蚪,體呈圓形或橢圓形,外形似魚,具有側線器官。由于口內尚未出現孔道,不能攝取食物;以后眼與鼻孔相繼出現;頭下有吸盤,可用來吸附在水草上。頭兩側具有外鰓,有呼吸功能。
尾大而扁,內有分節尾肌,肌節的上下方有薄膜狀的上下尾鰭,能幫助蝌蚪在水中游泳。
口出現后,以唇部的角質齒刮吃藻類,開始在水中獨立生活。當吸盤消失時,外鰓也萎縮;隨著咽部皮膚褶與體壁的愈合而形成鰓蓋,并在體表的左側,或在腹面中部或后方保留1個出水孔,由鰓腔內的內鰓進行呼吸,隨著肺的發生也能在水面上呼吸游離的氧。
發育到一定時期,有的先長出后肢,末端分化出5趾,再從鰓蓋部位長出前肢,如蛙。
有的先長出前肢,再長出后肢,如蠑螈。隨著尾部逐漸萎縮,口部也有顯著的改變,逐漸發育成能在陸地上生活的幼小成體。
有尾目中的鰻螈等終生有鰓,營水生活。蝌蚪經變態而發育為成體的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肺魚的幼體外形略似蝌蚪,在肺魚分布區尋找蝌蚪應該注意。站在蝌蚪的角度,蝌蚪怕被金蟾蜍吃掉,于是就躲在媽媽的肚子里,變成小蟾蜍。
生長階段
生長初期:(1~10d)蝌蚪孵出三天內不覓食,依靠從卵黃中帶來的營養維持生命,過早喂食反而導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動量明顯增加,兩鰓蓋完全形成時開始覓食,按每萬尾蝌蚪投喂一個蛋黃的標準定時投喂,并適當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類。
剛孵出的蝌蚪,身體弱小,對外界環境敏感,特別是水溫、水質、光照。當水溫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8或低于6時都會影響小蝌蚪的生長,甚至造成死亡。
因此,在水質管理上要求:細水常流,清新無污染,水溫保持在20~29℃,pH值6~8。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及時調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cm為好,每天換一次池水。
光照以室內自然光或室外涼棚下漫射光即可,應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經過10天的生長發育,體長可長到1~1.5cm。
生長前期:(10~20d)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長發育加快,蝌蚪開始尋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強,此時飼養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蝌蚪的成活率。
因此,在飼養上必須補充餌料,以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主要以營養豐富的糊汁餌料為主,如蛋黃、玉米粉、4號粉,并輔以細嫩的藻類植物等。餌料投放時間白天或者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時。投飼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個蛋黃。
通過精心飼養,蝌蚪到20日齡時,體長可達2cm,體色變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紋,身體與尾部交界處有明顯的黑色V字型花紋。10~20日齡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潔,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換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為宜,同時池水應避免太陽光直射。一般蝌蚪生活在水里。
生長中期:(20~50d)此時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斷增強,為促進蝌蚪消化道的盡快發育,適應兩棲類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齡后蝌蚪除投飼糊汁餌料外,應投喂植物性飼料和藻類植物,如浮萍。
這一時期蝌蚪的飼養管理比較簡單,開始以植物性餌料為主,動物性餌料為輔,逐漸過渡到以動物性餌料為主,動物性餌料的增加會加速蝌蚪的變態,植物性餌料則能促進其個體長大,故平時應混合飼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證池水清潔,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內餌料殘渣。
飼養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為宜,這樣蝌蚪就能正常生長發育,到50日齡時,有些蝌蚪長出后腳。到這一時期蝌蚪成活率可達95%,如果水溫偏低,該期的時間將會更長。
生長后期:(50~78天)這一時期是蝌蚪轉化為幼蛙的關鍵時期,蝌蚪在此期要長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轉化為水陸兩棲。50日齡左右,體長達4cm以上,長出后肢,后肢長出后約2周(65日齡)開始長前肢,前肢長出后,尾部開始被吸收,此時石蛙蝌蚪就停止覓食進入變態期。
這一時期在飼養上除投飼足夠的飼料外,還要添加少量的動物性的活餌飼料。
在管理上做到:分級飼養,水淺清新(淺水區只有3cm左右的水位),水陸各半,登陸方便,光線暗淡,環境幽靜。蝌蚪進入變態期到變態完成需10天左右,進入變態期的蝌蚪變態率可達95%左右。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