鱔魚的天敵動物有鷹、貓、食肉魚類、蛙類、水蛇、鳥類。所以養殖戶一般采用網箱養殖,投資小還可以預防天敵。
網箱養殖具有投資較小、方便在魚塘開展黃鱔養殖、規模可大可小、操作管理比較簡便、水溫容易控制、養殖成活率高等優點。有湖泊、水庫、池塘等水量充足、水位平穩條件的均可選擇此法。
制作網箱所選用的材料一般為聚乙烯網布,網箱一般制作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底面積以不大于20平方米為宜。箱體深度為1.2-1.5米(一般入水深度為50厘米,水面上的70-100厘米為防逃部分)。
根據網箱大小裁剪網片,采用優質尼龍線,用鞋底機或縫紉機縫合。網箱上緣四周翻卷同時縫入小指粗的尼龍繩和留出繩頭便于捆綁到木樁或支架上。
塘水位不深可打樁安放固定式網箱,水位較深的塘安放浮式網箱。靜水池塘設立網箱總面積不超過池塘總面積的30%,有流動水的池塘其網箱面積可達池塘總面積的50%。
擴展資料:
一、人工養殖
黃鱔的活動習性是晝伏夜出,即白天靜臥洞內,晚上出洞覓食。可根據此習性進行夜間捕捉。黃鱔的鰓呈退化狀態,主要依靠表皮和輔助呼吸器官直接從空氣中呼吸氧氣。
因此在氧氣含量很低的水中也能正常生活,據此,人工養殖的密度可以加大。黃鱔體表的粘液豐富,只要保持體表潮濕,就不會死亡,因此運輸十分方便。
黃鱔的食性以底棲動物性食物為主,如水蚯蚓、螺蚌、蝌蚪、小型魚蝦等。另外也攝食一些腐屑和藻類、瓜菜等。
黃鱔的繁殖習性有許多特殊之處。雌黃鱔生殖腺左右大小不一,右側發達,左側退化。一般2齡魚可達性成熟。黃鱔繁殖最大的特點是有“性逆轉”現象。
從胚胎期間到第一次性成熟是雌性個體,產卵后的卵巢逐漸變為精巢,第二次性成熟時則排出精子,以后終生為雄性。若以黃鱔的長度來劃分,則體長在22厘米以下者全為雌性;36厘米左右,雌雄個體數各占1半;53厘米以上的個體,則全部為雄性。
黃鱔的產卵期在4-8月,懷卵量較少,一般為500粒左右。產卵時親魚常在其穴居的洞口吐泡沫,卵就產在洞口附近的水生植物根部或石縫間,泡沫有保持魚卵的作用。
受精卵一般8天左右孵出幼魚,孵出后12天左右,幼魚可主動游泳、覓食,這期間的幼魚靠雌雄親魚保護,依靠卵黃囊營養。
二、流水鱔蚓合養
1、建池:
選擇有常年流水的地方建池。池為水泥池,池面積30、50、80平方米都可以,池壁高80-100厘米,在對角處設進水口和出水口,均裝好防逃設備。
2、堆土:
在池中堆若干條寬1.5條,厚25厘米的土畦。畦與畦之間距離20厘米,四周與池壁也保持20厘米距離。所堆的土一定要含豐富有機質的壤土,以便于蚯蚓繁殖,黃鱔鉆洞和藏身。
3、培養蚯蚓:
土堆好后,使池中水深保持5-10厘米,然后每平方米土面積放太平2號蚯蚓種2.5-3千克,并在畦面上鋪4-5厘米厚的發酵過的牛糞,讓蚯蚓繁殖,以后每3-4天,將上層被蚯蚓吃過的牛糞刮去,每平方米加鋪新的發酵過的牛糞4-5千克。這樣過14天左右,蚯蚓大量繁殖,即可放入鱔種。
4、放養:
放養密度要看鱔種規格而定,以整個池面積計算,每公斤30-40條的,每平方米放4千克;每千克40-50條的,每平方米放3千克。這樣從4月養到11月,成活率在90%以上,規格為每千克6-10條。
5、管理:
鱔種放入后,池中水深保持10厘米左右,并一直保持微流水。以后每3-4天將畦面牛糞刮去一層,然后每平方米加4-5千克發酵過的新牛糞,保證蚯蚓不斷繁殖,供鱔魚自己在土中取食,不再投飼別的飼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