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身上有發白色的是水霉病,也叫膚霉病、白霉病、絨毛病,是一種真菌性皮膚病。常發病于2~5月間,魚感染這種病后慢慢出現焦躁不安、游動失常、食欲減退、皮膚粘液增多等現象,最后因衰弱而死亡。防治方法:在50千克水中投放孔雀石綠0·3克,將病魚放入浴洗10~20分鐘,然后用棉簽輕輕擦菌絲,脫落即可。?
拓展資料:病因
水霉菌廣存于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濕土壤中,于死亡的有機物上腐生,為一種常在的霉菌,主要有水霉目(Saprolegnial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及水節霉目(Leptomitales)等,又以水霉菌(Saprolegnia)最為常見,于10~15℃時最適合生長,25℃以上時各中的游孢子(zoospore)繁殖力減弱,較不易感染,于鱒魚幾乎全年皆可發生。
水霉病的發生主要因為緊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魚只因擁擠、移動或其他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造成體表組織受傷,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機附著,于壞死組織上開始發芽形成菌絲,菌絲除寄生于壞死組織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組織,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圍組織,更而貫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膚與肌肉壞死崩解。
表層的菌絲則向外延伸,形成如棉絮狀的覆蓋物,并于末端形成孢子囊,放出游孢子到水中,經由水而傳播各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