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陸生植物和藻類所行使的光合作用幾乎是所有的生態系中能源及有機物質的最初來源。光合作用根本地改變了早期地球大氣的組成,使得有21%的氧氣。
動物和大多數其他生物是好氧的,依靠氧氣生存。植物在大多數的陸地生態系中屬于生產者,形成食物鏈的基本。許多動物依靠著植物做為其居所、以及氧氣和食物的提供者。
陸生植物是水循環和數種其他物質循環的關鍵。一些植物(如豆科植物等)和固氮菌共演化,使得植物成為氮循環重要的一部份。植物根部在土壤發育和防止水土流失上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森林生態系統是以喬木為主體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環境(光、熱、水、氣、土壤等)綜合組成的生態系統。是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進行物質交換、能量流動的自然生態科學。
擴展資料:
生物多樣性通常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組成部分。
1、遺傳多樣性: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廣義的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的總和。這些遺傳信息儲存在生物個體的基因之中。
因此,遺傳多樣性也就是生物的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任何一個物種或一個生物個體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傳基因,因此,可被看作是一個基因庫。一個物種所包含的基因越豐富,它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基因的多樣性是生命進化和物種分化的基礎。
2、物種多樣性:這是生物多樣性的核心。物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對于什么是物種一直是分類學家和系統進化學家所討論的問題。邁爾(1953)認為:物種是能夠(或可能)相互配育的、擁有自然種群的類群,這些類群與其他類群存在著生殖隔離。
中國學者陳世驤(1978)所下的定義為:物種是繁殖單元,由又連續又間斷的居群組成;物種是進化的單元,是生物系統線上的基本環節,是分類的基本單元。在分類學上,確定一個物種必須同時考慮形態的、地理的、遺傳學的特征。
3、生態系統多樣性:生態系統是各種生物與其周圍環境所構成的自然綜合體。所有的物種都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在生態系統之中,不僅各個物種之間相互依賴,彼此制約,而且生物與其周圍的各種環境因子也是相互作用的。從結構上看,生態系統主要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所構成。
生態系統的功能是對地球上的各種化學元素進行循環和維持能量在各組分之間的正常流動。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態系統組成、功能的多樣性以及各種生態過程的多樣性,包括生境的多樣性、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化等多個方面。
其中,生境的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多樣性形成的基礎,生物群落的多樣化可以反映生態系統類型的多樣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生物多樣性(生態學術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植物(有葉綠素和細胞壁能夠進行自養的真核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