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分類】理氣藥
【功效】疏肝,行氣,化痰,消腫毒。
【主治】脅痛,乳癰,肺癰,咳嗽,胸膈痞滿,疝氣。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鮮者2-4兩);或搗汁。
據(jù)《本草綱目》記載:“橘葉氣味苦平無毒。主治:導(dǎo)胸膈逆氣,入厥陰,行肝氣,消腫散毒,乳癰脅痛,用之行徑。肺癰:綠橘葉洗、搗絞汁一盞服之。吐出膿血即愈。”中醫(yī)認(rèn)為橘葉有祛痰驅(qū)寒,順氣止痛之功效而常用之。獸醫(yī)常將鮮橘葉,鮮枇杷葉(去背部絨毛)放在人尿中浸七晝夜,取出喂牛,每次取兩種葉子各十片(成牛),每1d喂兩次,治療牛咳嗽氣喘。
用橘葉治療牛支氣管炎方便、簡單、省錢,畜主確診此病后即可自己治療。
橘葉湯
【來源】《瘍科心得集》卷中。
【組成】橘葉蒲公英象貝母夏枯草青皮當(dāng)歸赤芍花粉香附黃芩
【用法】水煎服。
【主治】乳癰_紅漫腫,或初起,或漸成膿者。
中藥中常用的“陳皮”(又稱桔皮)是成熟桔子的果皮,有理氣調(diào)中,燥濕化痰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脾胃氣滯所引起的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及痰濕所致的咳喘等,有較好的療效。而未成熟桔子幼果的果皮,則稱為“青皮”,其功效與陳皮完全不同,青皮的功效主要表現(xiàn)為疏肝破氣、消積化滯,主要用于肝氣郁滯所引起的胸肋或乳房脹滿疼痛及食積氣滯所致的胃脘脹痛等
橘葉是常綠小喬木或灌木的葉子,高3-4m。枝細(xì),多有刺。葉互生;葉柄長0.5-1.5cm,有窄翼,頂端有關(guān)節(jié);葉片披針形或橢圓形,長4-llcm,寬1.5-4cm,先端漸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或?yàn)椴睿卟幻黠@的鈍鋸齒,有半透明油點(diǎn)。本品為蕓香科植物橘的葉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葉,隨時(shí)可采,曬干或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