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排卵3000—6000粒。
雄性通過鳴叫來吸引異性,結成配偶。配對以后,雌蛙便開始向水中排卵,每次排卵3000—6000粒;與此同時,雄蛙向水中排出精子。精、卵細胞在水中結合成受精卵,經4—5天的孵化發育成為蝌蚪。
蝌蚪必須生活在水中,以尾游泳,用鰓呼吸,并取食矽藻、綠藻等植物性食物。經過兩個月的發育之后,蝌蚪變態成為幼蛙,尾部逐漸消失,體長大為縮短,并開始上陸生活,食性也開始轉變為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從幼蛙到性成熟大約需要三年時間。
擴展資料:
蝌蚪的生長階段:
1、生長初期:(1~10d)蝌蚪孵出三天內不覓食,依靠從卵黃中帶來的營養維持生命,過早喂食反而導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動量明顯增加,兩鰓蓋完全形成時開始覓食。
2、生長前期:(10~20d)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長發育加快,蝌蚪開始尋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強,此時飼養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蝌蚪的成活率。
3、生長中期:(20~50d)此時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斷增強,為促進蝌蚪消化道的盡快發育,適應兩棲類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齡后蝌蚪除投飼糊汁餌料外,應投喂植物性飼料和藻類植物,如浮萍。
4、生長后期:(50~78天)這一時期是蝌蚪轉化為幼蛙的關鍵時期,蝌蚪在此期要長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轉化為水陸兩棲。50日齡左右,體長達4cm以上,長出后肢,后肢長出后約2周(65日齡)開始長前肢,前肢長出后,尾部開始被吸收,此時石蛙蝌蚪就停止覓食進入變態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青蛙(兩棲綱無尾目的動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蝌蚪(蛙、蟾蜍的幼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