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于海水中海水魚不但沒有被腌成“咸魚”,其體內的鹽分也沒有增加,依然自由自在地在海里生息繁衍。這是因為海洋魚類有很強的排鹽能力,這種排鹽能力與海水的高濃度鹽形成一種平衡——滲透平衡。
有一種特殊的膜,被稱為半透膜,它只允許溶劑分子通過,不允許溶質分子通過。用半透膜隔開兩種溶液,兩種溶液溶質不同,但是具有相同的滲透壓,也就是膜兩側進出的水量相同,就達到了滲透平衡。
滲透平衡廣泛存在于生物體內,細胞膜是生物體內一種半透膜,它將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隔開,只允許水分子通過,而鈉離子、鉀離子等卻不易通過。生活在海洋中的魚類,通過呼吸吸入大量鹽,海水魚都有各自的調節方式,能將喝進去的海水中的鹽分及時排出體外。
如硬骨頭魚類的鰓片中有專門的排鹽器官,軟骨頭魚類是利用體內尿素的作用來排除鹽分。這種吸入與排出是平衡的,所以海水魚能夠自由自在的生存。
擴展資料:
魚類是否需要喝水也取決于身體內細胞液體濃度和外界液體濃度的差異,這樣的情況大概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如果魚類身體內細胞液體濃度高于外界液體濃度的話,這時候它不但不需要主動攝入水分,而且還需要主動地將身體內的水分排出去,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細胞內外會有一個濃度差,細胞內的濃度高,因此會自動地從外界環境中攝入水分。
為了避免身體吸入過多水分而漲破,魚類必須主動將多余的水排出體內。我們看到一些死魚總是漂浮在水面上,因為當魚死亡之后體內的滲透壓系統就失效了,大量的水分進入魚的體內,導致它膨脹起來。
2、魚類體內細胞的液體濃度和外界液體濃度大致相等,這種情況是最理想的,因為魚類并不需要主動通過攝入水分或者排出水分來保持身體內的滲透壓平衡。
這種情況下細胞里的水能夠自動和外界進行交換,海洋中存在許多這種類型的魚類,它們被人類稱為“海洋軟骨魚”,例如鯊魚和電鰩。
3、魚類體內細胞的液體濃度小于外界液體濃度,這種情況和第一種情況恰恰相反,魚類同樣需要通過主動行為來保持體內的滲透壓平衡。
處于這種情況的魚類如果不主動攝入水分的話,細胞內的水分就會被外界高濃度的液體所吸收,導致魚體內水分缺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海水魚放進淡水里不能存活,原來是滲透平衡被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