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那張粗糙如砂紙的魚皮,必須把皮扒掉才能烹煮,也因此換來了“扒皮魚”這一俗稱。
扒皮魚是一種溫暖性近底層魚類,營養相當豐富的魚類,它的蛋白質含量特別高,每100克魚肉就含1.92克的蛋白質,其他營養成分包括微量的脂肪、鈣、磷、鐵等。含有蛋白質、維生素及脂肪等營養成分,營養價值不比其它魚類差。
扒皮魚肝大,可制魚肝油。肝占全魚重量的3.9~7.4%,含油量高達50~60%。油灰還可代替桐油灰。魚骨可做魚排罐頭,頭皮內臟可做魚粉。魚皮能制取成可溶性食用魚蛋白。這是一種富含蛋白質的營養食品,不僅含多種氨基酸,而且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擴展資料
扒皮魚的外形特征
頭較長大,背緣稍隆起和斜直,腹緣稍隆起,側視近三角形。吻長大,尖突。眼中大,上側位,眼間隔圓突,稍大于眼徑鼻孔小,每側2個,位于眼前方附近。
口小,前位。上下頜齒楔狀,上頜齒2行,外行每側3枚,內行每側2枚;下頜齒單行,每側3枚。唇較厚。鰓孔較大,中側位,斜裂,位于眼后半部下方,下端與眼中央相對,上端與眼后緣相對;鰓孔長等于或稍大于眼徑,鰓孔至少有1/2以上在口裂水平線之上。
鱗細小,每一鱗的基板上有約十余枚細長鱗棘,排列成2行以上。
背鰭2個,第一背鰭具2鰭棘,第一鰭棘較長大,位于眼后半部上方,前緣具2行倒棘,后側緣各具1行倒棘,棘尖向下或向外,第一鰭棘長為眼徑2.3~2.5倍;第二鰭棘短小,緊貼在第一鰭棘后側,常隱于皮膜下。
第二背鰭延長,起點在肛門上方,前部鰭條高起,以第九至第十一鰭條最長,頭長為最長鰭條1.7~1.9倍。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起點在第二背鰭第七、八鰭條下方。胸鰭短圓形,側位。腹鰭合為1短棘,由2對特化鱗組成,連于腰帶骨后端,不能活動。尾鰭圓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馬面魚
參考資料來源:北海市人民政府網站—扒皮魚(馬面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