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尾蝎沒有毒的但是尾部會噴射酸性液體,不會主動攻擊人。
鞭尾蝎體形特征和蜘蛛、蝎子一樣,屬蛛形綱,但和蝎子不同目,屬鞭尾蝎目(或歸入有鞭目),故不是真正的蝎子,在日本亦能發現。胸部附肢基節的排列近似蜘蛛,線形鞭尾擬似蝎子毒針,但并不帶毒性而微布觸毛,為小型鞭蝎種,胸前螯型觸肢具有進食或撥土功能。
當受到驚嚇時高舉尾部,并由后端腺體噴出霧狀醋酸驅趕天敵。它通常白日休息蟄伏在潮濕巖石塊下,由于身體扁平潛行方便,非翻開石塊則難以發現。夜間獵食以昆蟲為主,進食習慣以昆蟲胸節為開始,常多日進食一次。
由于鞭蝎捕食能力不佳,身處野外常處饑餓狀態,因此會有兩只蝎子相殘情形發生。雌雄分辨,可從觸肢的形態區分。由于此生物以書肺呼吸,較能適應潮濕高溫之處,潛水能達三分鐘以上。過去臺灣鞭蝎原本廣泛分布于全省鄉間田野或河流石縫間,少有天敵,由于環境變化甚大,現已逐漸少見。
擴展資料
鞭尾蝎為演化于三億年前的小型掠食者,今日尚存。鞭尾蝎居住于洞穴中,以蜘蛛、昆蟲、及其它蝎子為食。它們擁有威力強大的螫,與能夠噴出酸液的鞭狀尾巴(用于防衛)。分布在赤道附近等熱帶國家。喜吃小蟋蟀、蜘蛛、中小型昆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鞭尾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