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是思維主體對信息進行處理后的產物。沒有思維主體及思維活動就不可能產生意識。思維主體是可對信息進行能動操作(如采集、傳遞、存儲、提取、刪除、對比、篩選、判別、排列、分類、變相、轉型、整合、表達等等作業)的物質。
思維主體既有自然進化而形成的動物(比如人類),也(會)有逐漸發展完善的人工智能產品。
信息是能被思維主體識別的事物現象及表象,是思維活動的操作對象。思維活動所產生的意識以信息的形式儲存、表現和傳遞輸出,意識傳播的實質是信息傳播。意識往往又會成為思維主體進行下一步思維的基礎。
意識的產生需要能量,意識的存在和傳播需要介質(物質),總之,意識的存在是依附于物質的。意識與其物質載體本身的現象往往并不是一回事。撇去載體的因素,意識不占據空間,而物質存在是占據空間的,這就是意識與物質的根本區別。
由于思維主體在獲取及處理信息時,信息可能發生種種變異,因此意識的內容不一定真實的反映了客觀事物,意識可能超越客觀事物,也可能是對客觀事物的歪曲反映。
擴展資料:
達爾文主義認為,人類道德起源于動物本能,其中的群居行為、互助行為和利他行為等直接演化成了人類道德。
不過,人類道德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而動物的本能行為更多是從遺傳中繼承而來的,如協作捕獵、照顧幼小等是動物生存、繁衍所必需的,有這些本能的動物才能活下去并留下后代,經過一代代的自然選擇,合群、互助就牢牢地寫入了動物基因。
動物的本能既沒有意識選擇,也沒有是非善惡評價,與人類的道德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因此,動物是沒有形成像人類這樣真正意義上的道德觀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