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但黑非純黑,白也不是純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帶黃。秦嶺地區熊貓的個體偏大,體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澤。
黑白相間的外表,有利于隱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敵發現。相對鋒利的爪和發達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貓能快速爬上高大的喬木。
大熊貓皮膚厚,最厚處可達10毫米。身體不同部分的皮膚厚度也不一樣,體背部厚于腹側,體外側厚于體內側,皮膚的平均厚度約為5毫米,并且色白而富有彈性和韌性。
擴展資料:
雌性大熊貓社會生長繁殖制度:
雌性大熊貓是從遠處“嫁”來的。一只性成熟的雌性大熊貓每隔2年至3年便生下1只幼仔。哺乳期達10個月至12個月之久;幼仔開始吃竹子之后,還跟在媽媽的身邊至1歲半或2歲半。幼仔一旦離開,母親便很快排卵和接受交配。
雌性大熊貓一旦到了青春期,則毫無例外地到遠處去尋找新的“大家庭”。它們只身孤影,四處流浪,一年之內沒有固定的住處,直到被新的“大家庭”接納為止。一些找不到新家庭又重返“娘家”的雌性,常常因身體疲憊、受傷或體弱多病而在回來后不久死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熊貓(哺乳動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熊貓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