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從播種開始,經幼年,性成熟,開花,衰老直至死亡的全過程稱生命周期。植物在一年中經過的生活周期稱年周期。
年生長周期是指每年隨著氣候變化,植物的生長發育表現出與外界環境因子相適應的形態和生理變化,并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在年生長周期中,這種與季節性氣候變化相適應的植物器官的形態變化時期稱為物候期(phonologicalperiod)。不同園藝植物種類、不同品種物候期有明顯的差異。環境條件、栽培技術也會改變或影響物候期。生產上常以此來調節控制植物生長發育向著人們期望的方向發展。
年生長周期變化在落葉果樹和落葉觀賞樹木中有明顯的生長期和休眠期之分;常綠樹木在年生長周期中無明顯的休眠期。1年生植物僅有生長期。介于兩者之間,2年生植物中部分有明顯的休眠期,有些則沒有。現以多年生木本植物為例,闡述園藝植物年生長周期特點。
(1)生長期(growthperiod)
生長期是指植物各部分器官表現出顯著形態特征和生理功能的時期。落葉樹木自春季萌芽開始,至秋季落葉為止。主要包括萌芽、營養生長、開花坐果、果實發育和成熟、花芽分化和落葉等物候期。而常綠樹木由于開花、營養生長、花芽分化及果實發育可同時進行,老葉的脫落又多發生在新葉展開之后,1年內可多次萌發新梢。有些樹木可多次花芽分化,多次開花結果,其物候期更為錯綜復雜。盡管如此,同一植物年生長周期順序是基本不變的,各物候期出現的早晚則受氣候條件影響而變化,尤以溫度影響最大。
(2)休眠期(dormantperiod)
休眠期是指植物的芽、種子或其他器官生命活動微弱、生長發育表現停滯的時期。植物的休眠器官主要是種子和芽。如蘋果、桃、板栗、牡丹等種子須低溫層積處理,減少種皮及胚乳中抑制發芽物質后才能發芽。而芽的休眠則包括落葉樹木越冬時的休眠、大蒜和馬鈴薯等的鱗莖、塊莖休眠。
①落葉果樹的休眠:落葉果樹的休眠期通常指秋季落葉后至來年春季萌芽前的一段時期。休眠期長短因樹種、品種、原產地環境及當地自然氣候條件等而異。一般原產寒帶的植物,休眠期長,要求溫度也較低。當地氣候條件中尤以溫度高低影響最大,直接左右休眠期的長短。通常溫度越低,休眠時間越短;溫度越高,休眠時間越長。落葉樹木所需要的低溫一般為0.6—4.4℃。
②塊莖、鱗莖的休眠:馬鈴薯的休眠實際上始于塊莖開始膨大的時刻,但休眠期的計算則是從收獲到幼芽萌發的天數,其為自然休眠,在25℃左右溫度下,可休眠1—3個月。自然休眠結束后,至播種前,尚需在O一4℃繼續被迫休眠。洋蔥、大蒜等的休眠與馬鈴薯類似。
③常綠果樹、觀賞林木等的休眠:常綠木本植物一般無明顯的自然休眠,但外界環境變化時也可導致其短暫的休眠,如低溫、高溫、干旱等使樹體進入被迫休眠狀態。一旦不良環境解除,即可迅速恢復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