鲅魚可以養殖。但經濟價值低,養殖無意義。人工養殖鲅魚的,相對來說,養殖成本比較高,而且鲅魚的成活率又低,所以養殖規模逐漸縮小,現在基本上都不養殖了,都采用垂釣。
釣鲅魚的釣點選擇很關鍵,通常應該選擇島嶼和海島邊比較大的礁巖附近和水質清而透明處。釣鲅魚可用擬餌也可真餌釣。擬餌釣在島上較為合宜,真餌用于船釣效果最好。
選擇在風力2-3級的天氣出海,釣位應選擇在海中礁島的半徑50米左右的周圍。潮汐要求,潮水下落二分之一(即半潮,又叫“落半架”)或“回流”(指潮水下落至最低點后半小時左右,潮水剛開始上漲時間)以及高潮后的“回流”期的這一段時間施釣。
具體釣法:需選用小馬力漁船。用大船馬力太大,船尾的雙螺旋槳翻起的浪花較大,并且航跡較長,面積較大,易使鲅魚受驚而逃逸。最好采用雅馬哈小型船用掛機,一般8馬力左右均可。航速大約每小時8節左右。
當小船駛入釣點后,船速放慢至4-5節左右,將釣竿拋出線、餌后,繼續向水中放線,大約離船80~120米時,小船提速至6節左右,使船后釣線略拉直并帶起釣餌至海面下一米左右,然后將釣竿插于船側專用卡座內或擎在手中,保持竿捎與海面的角度要形成45度夾角,以便于觀察。
此釣法藍點馬鮫截食吞鉤主要反應在竿體上。當中魚時,竿稍突然上下急速點動,然后釣竿整體大彎,此時為起魚最佳時機,應及時將竿后揚頓住,船速應立即放慢或停駛,然后快速搖動手柄回線。
因此種釣法多為大藍點馬鮫上鉤,如魚太大,應調整好泄力放線。因釣場范圍大,且離岸較遠,無任何障礙物,可使魚掙扎要線,但需注意保持釣線始終處于蹦緊狀態,以防大魚“洗鰓”時甩掉釣鉤。
直至魚不再要線,再搖輪收線,反復幾次,大藍點馬鮫必精疲力盡被乖乖拖至船旁,用大抄網或刨鉤將那一份得意撈于船艙。
擴展資料:
一、垂釣季節和時間
藍點馬鮫魚系溫、熱帶海洋性魚屬,對水溫,水質要求較高,凡嚴重污染海域難見其蹤,大連地區每年從6月上旬開始就有藍點馬鮫在沿海出現,此時當地人稱為“春鲅”,其回游群體密度較小,并多在淺水海域(水溫較高區域)覓食,個體較小。
從9月上旬至10月中旬,成年藍點馬鮫回游數量及密度較大,個體大多重600克以上,且覓食熱情高漲,吞鉤迅猛。出釣時段應選擇在拂曉開始至日出和夕陽西下至日暮時間,中午時段很少覓食。
特別是農歷八月十五前后,是施釣藍點馬鮫的最佳季節,此段時間的清晨與傍晚,大連地區沿海礁頭大多人滿為患,掄竿拋線,此起彼伏。
魚上鉤時釣友的興奮及間或那一道道銀亮的光影墜落于船頭、岸邊,礁頭不失為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線。
二、鲅魚生活習慣
當今鲅魚的主要漁場在舟山、連云港外海及山東南部沿海,4至6月為春汛,7至10月為秋汛,盛漁期在5至6月份。捕撈方法為流網、機輪中層拖網及鉤釣等。
在資源充沛的五六十年代,5至6月份的渤海灣是捕鲅魚的好季節,太陽摸山前下流網,網浮、標芒綿延十幾里,翌日晨起,常有三四千尾,體重三四千克的喜人收獲。
鲅魚性兇悍,每年6至10月中旬常游弋于岸邊淺水處追食,其流線的形體、極高的游速、鋒利的牙齒,似獵豹追殺獵物,驚恐的小魚四處逃竄,常有慌不擇路而沖上岸邊礁石“起排子”,驚現鲅魚飛身捕食的壯觀場景。
當值此時,垂釣者樂此不疲,礁石、舷邊“甩鲅魚”,盼上鉤。鲅魚體型較大,吃鉤迅猛,釣感挺刺激,而成垂釣者的一大樂事。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鲅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