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甄權的《藥性論》記載:“其蛻殼,頭上有一角,如冠狀,謂之蟬花,最佳。味甘寒,無毒。主小兒天吊,驚癇_,夜啼心悸。”
不能吃超過2株金盞花,建議煮湯。必須先煮沸水煮,不少于20分鐘。金蟬花為寒性,患有虛寒體質的患者不適合。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金蟬花,是藥三分毒,要想吃金蟬花的人們請先向醫生咨詢。
擴展資料:
蟬的生長:蟬產卵于樹枝上,導致樹枝死亡,經過一定的時間卵孵化為蟬若蟲,蟬若蟲經過一段時間就轉移到地下取食植物根部汁液,蟬若蟲一般要在地下生活數年才能爬出土面,爬到較高的位置,羽化為蟬的成蟲。
蟬花的形成:蟬若蟲在羽化前被蟬擬青霉孢子侵染寄生,當生活條件適宜時,菌絲開始大量生長,并吸收蟲體的營養,經過一定時間蟬若蟲就會死亡,最終蟲體被菌絲體完全占有而只剩下一個空殼。
氣候適宜時,蟬擬青霉從營養階段轉化為生殖階段,漸漸從整個菌絲體頂端生出蟬花子實體,子實體成熟后表面長出很多孢子粉,蟬擬青霉子實體常常長出地面形狀似花,故而得名蟬花。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金蟬花
百度百科-蟬花(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