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寬沒有規定,但為了美觀,建議長寬還是要有一定的比例。
舉例:胡氏宗祠的長寬比例2:1。
胡氏宗祠建筑概況:
龍川胡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進,祠堂占地1564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146平方米。長寬比例2:1。祠前廣場、望柱、欄板、旗礎石和階墀地坪均花崗石。南向,照壁隔龍川河,左右置青石板橋。
建筑布局:
三進七開間。前進門樓重檐歇山式,戧角8只,臺階5級,面寬22米。儀門高2.3米,共闊3.4米。門前石鼓、石獅對峙。門樓前后向有10根方石柱、5根月梁和4塊額枋。門樓后天井進深13.77米,闊13.10米。東西廊廡各有12根方石柱架,24根月梁。
越天井登4級臺階為中進——祭典正廳,進深17.47米,闊22.16米,頂高9.3米。14根圍粗1.66米銀杏圓柱和大小12根冬瓜梁構成屋架。圓柱由蓮花形棗木柱_和8邊形石磉承頂。東、西序各12扇高3.68米落地隔扇門。
上首原有24扇,今存半數。后進享堂上下兩層,前有狹長小天井,東西兩廊現存高2.65米落地隔扇門24扇。門樓上原懸明代文徵明手書“龍川胡氏宗祠”匾額,正廳前原懸匾額“宗祠”2字,落款為“嘉靖丁末年光澤王”(嘉靖帝叔父)。正廳前原掛木刻楹聯兩副。
擴展資料:
祠堂含義,其歷史淵源悠久。宗祠習慣上稱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征。宗廟制度產生于周代。
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后來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
初立祠堂時,還要從現田中每龕取二十分之一作為祭田。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國城鄉各個家族,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
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當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務的宗長,相當于丞相;宗正、宗直,相當于禮部尚書與刑部尚書。宗祠體現了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胡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