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集。
每年9月底10月初,胡蜂開始脫離舊巢,遷移到適宜的場所群集越冬,此時收集群蜂最為適宜。夜間用捕蟲網在群蜂的越冬處收集,養殖在蜂籠中。每個蜂籠放入300~500頭,并用黑布遮光,放在干燥通風、不受干擾的空室內,減少活動量,促使其提前進入冬眠狀態。
為避免蜂群脫巢后不易尋找,也可于9月中旬在原巢上采收,放入籠或箱中,利用群蜂向上習性,在籠底投放熟透的蘋果、桃和水分較多的青菜。
中午氣溫高時,在陽光下曬3~4h,使其活動并取食,推遲休眠期,不但補充了營養,仍能使其安全越冬。胡蜂為半冬眠昆蟲,氣溫降至5℃開始抱團,氣溫越低,抱團越緊;
氣溫稍高,則抱團松散;溫度高于7℃時,便開始散團,越冬后成活率的高低主要與抱團好壞有關,所以,在越冬期間,要經常檢查,箱籠10~15日進行1次抱團情況檢查。如果發現散團,應及時降溫,加厚遮光外套。
2、飼養管理。
第2年3月上旬氣溫回升到10℃以上,越冬蜂開始散團,在籠壁活動。此時,應立即投入蘋果、糖蜜、糖拌饃等飼料進行人工飼養,喂養至4月中旬,籠內蜂振翅活動一段時間,才可放蜂出籠,回歸大自然筑巢。
人工輔助筑巢是在自然條件下建筑蜂棚。春季氣溫恒定在13℃時,越冬胡蜂開始散團活動,可在夜間移入大棚中,輕開籠門或箱蓋,來日胡蜂即在棚內飛翔。
氣溫恒定在17℃以上時,蜂開始進入筑巢產卵階段,應隨時觀察,見有蜂在棚頂及四周紗網上時飛時停,應及時將蜂籠掛在棚內各處,將籠開啟一半而拴牢。
于育蜂棚中僅有人工設置的蜂籠是遮光避雨、擋風的適宜筑巢地點,蜂很自然地飛入籠中。只要經過短暫的適應,用足及口器在籠頂清理巢基,這時飼料盤中應添加糖蜜成分,以利于蜂建造牢固的巢柄。
然后建立第1個巢室。巢室是胡蜂將口器啃嚼后的朽木及紙張等糊狀纖維物質銜入籠中,粘連在巢柄上,再稍修砌而成的,因此,要在蜂棚內放上腐朽木材,棚壁紗網上掛些廢紙條,備蜂取用。
第1個巢室建好后,后蜂便在巢室近底部側壁產下1粒帶短柄的蜂卵。蜂卵孵化前,后蜂會很快在位于巢柄下第1巢室側面接圓周狀巢室,邊建邊產卵,直至卵粒依次孵化。后蜂不斷產卵,同時擔負外出覓食和飼育幼蜂的任務。
巢體不斷擴大,幼蜂隨之增加,此時要特別注意飼料的供應。經過5個月的飼養管理,蜂籠中蜂巢直徑可達10CM以上,有百余只成蜂。天氣漸冷,雌蜂產卵停止。雌蜂內的蛹將要羽化完時,宜關閉籠門,防成蜂離巢。
收回蜂籠,利用夜間蜂群安靜時,將蜂籠倒放,待蜂群爬向上方離開蜂巢時,摘取蜂房,取出尚未羽化的殘蛹,掛在通風、干燥、無鼠、無蟲處晾干,備作藥用。蜂群旺盛時,還可提取蜂毒,藥用價值更高。
擴展資料秋季是馬蜂的繁殖高峰期,也是馬蜂傷人事件高發期。陳大福也表示,一年中在我國北方的確是在秋季易發生胡蜂傷人事件。
春季胡蜂個體數量處于越冬后的恢復階段,一般數量較少;夏季胡蜂數量眾多,群勢強壯,但植被茂盛,樹木枝繁葉茂,便于其巢穴隱蔽,至少讓胡蜂感覺人類對其干擾和威脅較小,一般很少主動攻擊人。
此外,夏季胡蜂的食物充足(外界其它小型昆蟲種群數量也較大),其護巢的戒備措施也較為松懈;冬季胡蜂處于越冬期,在北方會完全停止出勤活動,在外界很難發現胡蜂的蹤跡,自然也不會遭到攻擊。
秋季胡蜂處于秋季繁殖階段,外界食物較為匱乏(其它小型昆蟲種群數量下降),胡蜂的戒備加強,在加上我國北方秋季開始出現植被枯萎,樹木落葉,使胡蜂的巢穴更為暴露,這也使胡蜂會進一步加強戒備,人畜稍微靠近,就有可能遭到攻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馬蜂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小小胡蜂為何如此兇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