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態補償金主要包括: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能繁母豬補貼、退耕還林補助、森林生態效益林補助、玉米補貼、油菜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
生態補償應包括以下幾方面主要內容:
1、是對生態系統本身保護(恢復)或破壞的成本進行補償;
2、是通過經濟手段將經濟效益的外部性內部化;
3、是對個人或區域保護生態系統和環境的投入或放棄發展機會的損失的經濟補償;
4、是對具有重大生態價值的區域或對象進行保護性投入。
擴展資料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1)建立生態補償和扶貧開發協同機制。明確生態補償主客體、標準、原則,構建生態補償機制,利用補償資金改善重點功能區居民生活水平,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沒,解決遺留的礦山開發、工業污染治理和農業面源污染等環境問題;
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和生態加工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林業,不斷提升縣域自身社會、經濟、環境、人口資源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水平,這些問題均需要建立有效的協同機制,才能解決好區域發展的兩大問題。
(2)加強生態補償績效評價。建立健全補償機制只有明確責任義務,實施頂層設計。逐步試點推廣,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實處。建議省、縣政府盡快出臺生態補償條例,明確補償標準,明確相關補償主客體的權利義務,建立考核評估體系,加強生態補償績效評價。
如流域上游要保護生態環境,不斷建立和完善境內的生態環保設施,確保為下游提供優質水,而下游受益區有義務給予生態補償,并在政策、經濟和技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促進上游區脫貧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生態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