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開花后需要掐花,掐掉分支。
對于大量結實的品種,要摘除過多花蕾,節約養分,尤其節約光合產物,促進地下部結薯。摘除花蕾時,不要傷害旗葉。
土豆在4℃以上塊莖的芽就能萌動,在0℃以下塊莖受凍。土豆塊莖的最佳貯存溫度為0℃-4℃。土豆喜歡冷涼氣候,塊莖上芽的最適萌發溫度為12℃-16℃,18℃-25℃時發芽迅速,但長成的幼苗苗體弱小。塊莖發育的適宜土溫是16℃-18℃,以不超過21℃為好,高于25℃時不利于塊莖膨大。高溫會使塊莖停止生長。
塊莖形成期為需水最多的時期,在結薯初期和盛期,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比較適宜,結薯末期,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為宜。
所以早熟品種在地上部孕蕾期到開花末期,莖葉急速生長,塊莖大量形成,需水量最大;中熟品種自開花后直至莖葉停止生長前的整個階段,都屬塊莖膨大期,比早熟品種需水期更長。
土豆為喜光作物,在生育期間,光照強度不足或栽植過密,會使莖葉徒長,塊莖形成延遲,抗病能力降低。日照長短直接影響植株生長和塊莖的形成,長日照可促進莖葉生長和現蕾開花,短日照有利于塊莖形成,在每天11-13小時日照下,莖葉發達,光合作用旺盛,塊莖的產量也高。
土豆最適宜于表土深厚、結構疏松、排水透氣良好且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如漢中平川的水稻土(壤土)、沙壤土等。土壤粘重影響根系發育和塊莖膨大,使塊莖畸形,芽眼凸出,薯皮粗糙。土豆適于在微酸性土壤中生長,在堿性土壤中馬鈴薯易得瘡痂病。
擴展資料
馬鈴薯施肥的基本原則:按照有機與無機相結合、基肥為主,追肥為輔的原則,平衡施肥,做到前促、中控、后保。前期應盡可能地使馬鈴薯早生快發,多分枝,施肥以氮磷為主,出苗后60天內將90%的肥料施下。
中期控制莖葉生長,不讓其瘋長,促使其轉入地下塊莖形成與膨大;后期不能使葉色過早落黃,以保持葉片光合作用效率,多制造養分供地下塊莖膨大,施肥上以鉀肥為主,適當補施氮肥。距收獲期30天應將肥料全部施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冬種馬鈴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馬鈴薯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