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的毛。
出自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_楚受辱,其次剔毛發、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白話文:人本來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的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能使身體受辱,其次是不能因自己的臉色不合禮儀而受辱,其次是不能因為自己的言語不當而受辱,其次是使肢體受扭曲(長跪、被可捆綁)而受辱,其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其次是帶上木枷,遭受杖刑而受辱,其次是被剃光頭發、頸戴枷鎖而受辱,其次是毀壞肌膚、斷肢截體而受辱,最下等的是宮刑了,侮辱到了極點。
擴展資料
成語故事:
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告訴他,自己有一個想寫一部史書的愿望,希望兒子司馬遷替自己完成。司馬遷繼任父職太史令之后,便開始了《史記》的著述工作。公元前99年,漢將李陵兵敗,投降匈奴。司馬遷為李陵辯護,惹怒了皇帝,被關進了監獄。
司馬遷父子為官清廉,沒有足夠的錢來贖罪,結果受了腐刑。這簡直就是奇恥大辱!受刑后的司馬遷十分痛苦,甚至想自殺。但《史記》還沒有完成,所以他強忍痛苦,堅強地活了下去。出獄后,司馬遷擔任中書令,在憤怒與悲涼的心情下繼續著史,終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一書。
司馬遷給遠方的好朋友任安寫信,在信中談到自己對死的看法,他說,人都有一死,遲早都會有那么一天。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雁的羽毛還輕。這些都是根據他們對社會不同的貢獻來決定的。
史家絕唱《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全書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當時漢武帝時三千多年的史事,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史記》開創的紀傳體體裁,成為后世官修正史的范例。《史記》是一部文學巨著,它以豐富的語言,生動地記錄了歷史人物和事件,在中國史學和文學發展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曾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